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古文学作品

  1. 古代没有出版社,那些文学作品是如何流传于世的?
  2. 看《黄帝内经》要看哪些古典文学方面的书求指点?

古代没有出版社,那些文学作品是如何流传于世的?

古代有图书出版机构。比如扫叶山房。

扫叶山房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创始人来自苏州洞庭的席氏家族。“扫叶”的意思源自古人说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落。

明清民国这个出版机构刻印、出版的图书涵盖史学、文学、医书、文人笔记通俗小说等。

古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席氏一开始是在苏州创业。到清末,席氏后人把扫叶山房发展上海,以上海棋盘街北号为总店,另有四家分号。

清末民国初,扫叶山房开始***用西方传来的石印技术印行古籍。1952年,扫叶山房停业。

这个扫叶山房的创始人,是在购买到同时代藏书家、出版家毛晋(1599-1659)汲古阁大量书版的基础上开始家族事业的。

古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水浒传》有个版本叫容与堂本。这个容与堂也是个书坊。

古代有民间的出版机构,同时也有官方的出版机构。比如大名鼎鼎的清代武英殿刻本古籍,这是***出版机构刊行的古籍。

有的。只是不称"出版社″而已,汉以前为誊抄,多用骨、竹、木、绢等。汉时有了纸,就有了雕板(版)印刷,就有了″书坊"。宋有了活字印刷,文人自己出钱委托书坊把作品印刷卖,一是传播名声,二是印多了还挣钱!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也是誊抄的。即使到了民国还有抄书这一行当。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替人抄书挣口饭吃!今人已体会不到抄书的意义了。

古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抄、借阅、口口相传。

以为当时读书人不多,书也不多,就圈子里这些人,唐宋也才出了八大家

搁现在一天出版多少种图书,经典好书也还是大家通过网络口口相传吧,时代变了,形式大抵还是那个形式。

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

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

虽然出版一词在中国出现于近代,但书籍出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原始书籍的产生,即帛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中国古代书籍的流传,最初是由人们辗转抄录。以后有人抄书出卖,书籍开始成为商品。据记载,西汉时就出现了书肆。

古代在没有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等等读书的基础设施时,能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其实也是有限的。

如果严格说起来,很多其实已经失传了。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的流传基本都是靠手抄。

左思曾经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引得大家争相传抄,洛阳纸贵,连这样的名篇,大家都是靠手抄,可以想见,当时的文学传播还是依靠的是手抄。

出版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但是自从印刷术开始普及起来,刊印书籍的地方就已经有了。

古代有一种帛书,其年代可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有记载,“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书籍在这之前还没有成为商品,到了西汉时,出现了书肆。

公元2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纸张,使文字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书籍出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开创了书籍出版的新时代,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了。

11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出版业又出现了一次突破性飞跃。15世纪50年代,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了以机械的方法用铅活字印刷图书,使出版业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世纪初,这种先进的印刷术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现代出版业也随之逐步形成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报纸始于汉唐,叫“邸报”,写在竹简和布帛上,但那个主要用于官方发布。

到了宋代才有了民间小报。而我国最早的图书出版社是出现在18***年,叫“商务印刷馆”。

看《黄帝内经》要看哪些古典文学方面的书求指点?

不知道提问者能否大概明白《皇帝内经》的文字意思,懂文言文了又能否了解相关医学内容,不过这两步是读懂《皇帝内经》的前提,不管怎样都要多做做,即多读读《医古文》和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康熙字典等工具书。

然后就是为了读懂《皇帝内经》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或者说读哪些书了,这就多咯。《皇帝内经》涉及天文、地理、人事、政治、军事等等,非常丰富,所以有时间有精力,都可以读读古代相关内容,或者直接看《道藏》吧。当然,其最重要的核心还是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没时间和精力可以甄选着看。

最后就是多看看各大医家的书了,个人介绍几位医家吧:葛洪、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张锡纯……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就是不看译文多读、反复读《皇帝内经》原文了,不懂其意思也没关系,多去读多去琢磨就行。为啥不看译文,因为《皇帝内经》年代久远,肯定有字词错误或者内容缺失的,就更不用说译文了。所以还是要自己去多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