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与情感

  1. 情感领域的创作者,只能写婚姻、家庭、两性情感吗?还能写什么?
  2.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情感领域的创作者,只能写婚姻、家庭、***情感吗?还能写什么

情感,拆分来看就是情绪和感情

在情感里,以上提起的均为小爱,可是情感更有大爱。好比祖国70岁生日,这样的热点结合我国人民心中的情感这也是可以写的,但是这样的热点太少。

其还可以写明星的情感,以及社会那些伟大的公益人以及好心人也是情感的一种范围。

文学作品与情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要自己擅长,且能够真正喜欢的才是能够感动自己和感动他人的。

情感领域的创作者谁说只能写婚姻、家庭、***情感!这样太笼统了,我觉得情感领域除了写这些还应该涉及面广泛一点,比如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和感悟,对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和不同***的观点与看法,这些都是我们的创作题材!注入情感渗透深入剖析我们的创作灵感才会源源不断。


个人觉得情感领域的创作者可以写的范围比较广泛。

文学作品与情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了写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事情,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生活感悟。主要应该是一些个人的感想,启发之类的。但是应该不局限于这些男欢女爱的私人感情吧。

比如我自己,我就会写一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比较有趣的一些事情,由这些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怀,我是老师,我会写与学生打交道的时候他们脑子灵光,告诉我一些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然后,我就写出自己的对于这类事情的想法和启发,引发广大家长们的共鸣。我写得基本都是学生和家长,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之前我申请的是教育领域,后来考虑到我写的杂感其实都是属于情感领域方面的,所以这个月我就把兴趣认证给改成情感领域了。

文学作品与情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己的情感.周围.朋友.同事.的情感.都可以写.社会.之大无奇不有.你都可以写写.我是看到自己的婚姻丶不幸.和身边的.人.都可以写写.作者.就是要作.作不出来.怎么作品?

《情感领域垂直问答的一点体会》上个月我通过了兴趣认证的优质问答后,现在还在情感领域黄V的创作路上耕耘,但我对自己的写作方向把握的还是清楚和明确的,很想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多作交流和学习,更好地取长补短,在写作问题上少走弯路。对于情感领域的创作,除了婚姻、家庭、***外,我的体会是它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更宽一些,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恋情。恋人和情人。曾经爱过的或被爱过的人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恋情。对当时恋情过程中的一种感受或回忆。

二、婚姻。夫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浪花或故事

三、家庭。以爱情为主线,围绕家庭生活发生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情感领域方面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领域方面的故事,但只要是赋予它情感方面的内涵,它就是情感方面问题。

四、触景。接触到的人和物而产生的感情,即触景生情。如:白杨礼树下、望海等,但不能是文学作品美文就不垂直了。

五、邂逅。一见钟情。一次见面留下的难忘记忆。偶遇在一起参加活动,建立了一种见面恨晚的感受。男女邂逅一起产生的好感和暗恋,后来一直保留和珍藏的那份情谊。

六、感悟。通过一物或一事,引思所想。如:小时跟着爷爷下过田犁过地的记忆,在几十年后在乡下看到类似的农家犁地时而引发的想象。

以上方法不妨一试,同时欢迎更多地交流和指点。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电影文学剧本与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但又相互需要艺术作品,电影文学剧本的存在使电影更具有文学气息。理论上来说,所谓电影文学剧本,主要是运用电影思维进行银幕形象创造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影片的总体创作过程中,它是首要环节。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它的主要题材内容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冲突,它的真实构思方式为利用再现虚拟以及模拟,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等将内在意思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法。由电影文学剧本拍摄成的电影与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然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这句话出自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创作于1922年,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终身的痴情写成长信,向她爱了一生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绝望爱恋。这本***先后两次被搬上银幕,1948年曾被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改编出品,2005年又被中国的徐静蕾再度导演。三部时间跨越了近百年的作品所呈现给我的感觉还是较为不同的,但我更多想对原著和徐静蕾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电影与原著相比,除了保留基本情节,其余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动。首先,两者的故事背景不同,由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维也纳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北平,故事情节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而原著中主人公居住的楼被改成了四合院,使背景更为本土化,可以看出徐静蕾有意识地将故事安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中。并且将《琵琶语》贯穿电影始末。琵琶在中国象征着苦情幽怨,巧妙地契合了主人公凄婉的情感,为电影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氛围。

其次,主人公身份由原著的小职员改成女大学生,这除了与故事背景更匹配之外,还与导演的文化背景有关。电影***别安排了一个主人公街头***的情节,为日后表现她大胆激进的行为举动做铺垫,同时,女大学生的身份与最后她沦落风尘变成交际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另外,女主人公后期在原著中的身份是***者被改为交际花,我想这也是与观众群体的制约有关。

再者,原著的题材较与众不同,为书信体,对于很多故事的细节并[_a***_]进行具体描述,主要侧重心理描写。而电影与***的载体不同,更多依靠画面和***呈现故事,相比***更为具体,但主人公心理只能由观众 依据演员的行为眼神自行体会。这两者的不同既是其长处也是其不足,并不能绝对地判定何者更胜一筹。

最后一点也是差别最大的一点是茨威格和徐静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不同的意识流露。***以男性视角写成,茨威格并不是男权主义的捍卫者,反而很同情女性,但与生俱来的男性主体地位让他不可避免地在文中流露男权意识。而陌生女人愿意用一生,无欲无求地来爱作家就已是用一个女人的牺牲来实现男权意识的表现。电影的导演徐静蕾是新时代的女性,纵使女主人公仍保持***中的痴情,但有时候思想却显得矛盾,不由自主地自怜自哀以及无意识地对男性进行批判谴责都是导演女权意识的体现。例如,***中写“仆人告诉他,在他外出期间曾有两人来访,还有他的几个电话”,而电影中改成了作家一进门就主动问管家“蔡小姐有消息吗?朱小姐呢?”这个细节突出了作家风流的形象,而在***中毫无体现。由此看来,电影有意无意地将作家的风流体现出来,也是导演女权意识的自然流露。当女主人公将身心献给作家时,***描写道:“我听见你的呼吸,贴着你的身子,感到自己挨你那么近,在黑暗中流出了幸福的泪水”,而电影里女主人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满心欢喜地将自己埋头到枕中。这两处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中的女主人公是感动且充满感激的,而电影中更多的是一种满足,这仍是茨威格和徐静蕾两种不同意识的流露。
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差别之大不仅在于创作者,而且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相关。每一部作品都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而茨威格和徐静蕾版本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是如此,对于二者的认识我想自己也还未体会透彻。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基于文学的思想进行改编,而如何将文学更好地呈现在银幕上仍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