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歌曲文学理论来文本解读

  1. 建安时代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如何评价?
  2. 周杰伦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用了什么文学手法?你怎么看?
  3. 一个不了解音乐理论的初学者也可以创作歌曲吗?是如何创作的?

建安时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如何评价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两个文学理论

一、他分析了自古“文人相轻”的观象,提出了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他的观点,是在分析“文人相轻”的过程中产生的。

首先,他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他说文章有各种体裁,各种体裁都擅长的人是少有的。人们总是以自己所长轻视别人所短。他以“建安七子”为例,这七个人文坛上是齐肩并驾的,但他们却各有所长,如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等等

歌曲文学理论来文本解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接着,他阐述“常人贵远贱近……”人们往往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好追逐名利又看不清自己的弊病,于是就认为自己是最贤能的。实际上“文本同而末异”,就是文章的本质虽然相同,体裁却不相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如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赋应该辞藻华丽等。

最后,他阐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禀赋、气质、个性是不同的,这样的差异,不是后天的努力就能弥补的,即“不可力强而到”。这些差异,也会在作品上表现出来,因此也就出现了个人擅长的领域有差别,作品的风格也有差别。

从曹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他文学批评方面的观点和原则,即个人擅长、文章体裁、作品风格等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所长,而轻视他人所短。

歌曲文学理论来文本解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他提高了文学的地位,肯定了文学的社会价值。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认为,文学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业,而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荣华富贵也有尽头,只有作品及作品的思想,能流传后世。

《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对文学创作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写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文章的本质即是用文辞表达思想感情,而具体的体裁和形式是可以根据需要不同。就是说写文章最主要的还是立意,要言之有物,至于什么形式、词藻是否华丽在其次,根据需要而定。当然不同的人写文章风格各不相同,这是由一个人的气质决定的,既“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别人教不会的,勉强不来的。写文章,有感而发,先把意思说明白再说,至于能不能成为传世之作?能不能成为文学巨匠?呵呵,努力吧!但没事多写写文章是好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争名夺利上,那都是竹篮打水,毫无意义。因为曹丕还说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歌曲文学理论来文本解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丕的《典论》提出了"本同而末异"的文学创作观点。文章的"本"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思想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至于如何表现主题,***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文学形式是可以变化的,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变化多端的,每个作者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来表现主题。

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和文坛上的领袖曹丕,赋诗作文,对历史和现时的文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写入了《典论.论文》这篇文章,此文虽然简短概括,但对一些问题的思索可谓深邃独到。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历史上第一篇纯粹的文学理论专论。

此文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问题。批评了两种不良倾向“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和“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2.“建安七子”论。具体分析了“建安七子”每人的文风。

3.“文气说”。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认为作家不同的天资禀赋,才情气质决定文章风格特征

4.文体论。论述了四类八种文体(包括诗赋一类的文学体裁和铭诔一类的应用文学)不同的写作要求,肯定文学作品特有的形式之美

5.文章“不朽”说。视著述文章为事业,将其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事”的高度。

由于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然而,曹丕却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由此看出,《典论·论文》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所以,《典论·论文》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

正如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所说:“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这反映了曹丕同时代人,由于“文学的自觉”所带来的人的新觉醒。人们已不满足于生前的建功立业,而是思索和追求死后怎样才能“不朽”。可见,“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两者之间,确乎体现了文学的功利目的和审美的的历史统一。毫无疑问,曹丕《典论.论文》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对文学批评史的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


周杰伦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用了什么文学手法?你怎么看?

不知道很多人有没有听过“陌生化这个概念。我觉得用这个概念解释这个歌词非常形象

“陌生化”是一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_a***_]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的产物。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这句歌词看似矛盾,但是却把意境提高了一个层次。酒难入喉,人走思念身形瘦,这是人脑可以正常接受的,是现实世界真是存在的事物。但是漂泊天涯,酒暖回忆是虚拟的是抽象的,好就好在这种虚拟抽象的东西也是表达深深的哀愁与思念。

如此一来,虽然唱着词不知意,歌词完全不符合常理,但人们却感受到了这种深深的意境。就算是无厘头,也别有滋味。

比喻,拟人。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漂泊”可以看成漂泊生活的省略,将“漂泊”生活的苦楚比作一壶“酒”,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属于借喻类。“思念瘦”为典型拟人。

一个不了解音乐理论的初学者也可以创作歌曲吗?是如何创作的?

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从理论上讲,没有乐理知识的“小白”,是不可能创作音乐的。因为音乐创作确实需要有相当好的乐理知识来支撑,记谱、旋律主线设置、和弦的组合、走向编排等等,这都是谱写一首乐曲必备的条件。

但是,音乐这东西,并不是说你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就能谱写出好的音乐;或者说你用了很丰富的和弦编排或复杂的编曲就是一首经典好作品。

相反,一些音乐大师或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要么,没有学过乐理知识,要么旋律虽简单,但经久不衰。

第二,实际上,没有乐理知识同样可以创造好的音乐。

比如我们们都熟知的《二泉映月》,其作者和演奏者是民间艺人瞎子阿炳,那个年代还有好多民间艺人也都没有学过音乐理论知识,但他们作品为我们近现代的文艺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像蒙古族长调,苗族、彝族、傣族山歌都是口口相传,他们大多数也没有掌握音乐理论,但他们即兴歌唱时,音准和旋律和声恰到好处,无可挑剔。

第三,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对那些音乐天才来说,确实不需要乐理知识就能即兴哼唱出一首动人的乐曲,但是如果没有懂乐理知识的音乐者为其记谱保存下来,再好的乐曲也不能流芳百世。

所以,如果你想要搞音乐创作,最好还是多学点乐理知识,别幻想着自己是“天才”。同样,有丰富乐理知识的音乐创作者,也不能为炫技而把音乐搞的神乎其神。因为音乐受众大都没有学过乐理知识,他们欣赏音乐就是用心来感受,只要能引起共鸣就是好音乐。

一个不了解音乐理论的初学者也可以创作歌曲吗?是如何创作的?

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也分成两种情况。

第1种情况就是不会乐器也不懂音乐理论的。就算他平时哼一些简单的旋律,也根本算不上创作。

第二种情况就是会乐器,但不懂乐理,比如明日之子上的某一位,只是照着某一个和弦走向去凑曲子,凑旋律,这些旋律的来源往往是某一种歌曲的一段,只是他记忆中的一些东西,说不上是创作。但是往往会有一些这样的曲子在网上大火,但是专业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音乐到底是给普通大众听的,还是给音乐***听的?

打个比方,比如会吉他,但是不懂乐理知识,可以照着和弦走向c am f g,这样去哼,这样去编,当然了,也许最后出来的效果也能听,但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走向,这样出来的曲子是完全没有灵魂的。像一些大调小调,5级和弦6级和弦等等知识的话,写出来的曲子也只是照搬前人的套路。

音乐是一本完整的学科,先别说你对爵士乡村布鲁斯这些音乐的理解,要想创作歌曲,起码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应该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