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赏析文学作品ppt,文学欣赏ppt

  1. 《藤野先生》课文,鲁迅为什么一看到“日暮里”这三个字就反感?

《藤野先生》课文,鲁迅什么一看到“日暮里”这三个字就反感?

“日暮里“是鲁迅先生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所提到的一处地名。据资料显示这个地方其实最早叫做“新掘村”,但由于这里风景优美,适合赏花,又有荒流山川横穿而过,风景极佳,游人众多,在日本民间把这里叫做“日暮しの里”,意思是指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久而久之此地便更名叫做了日暮里。

鲁迅先生在去日本留学这个历史背景并不那么令人乐观。当时国运衰败,风雨飘摇。鲁迅先生也同其他爱国志士一样,外出求学,寻找救国之路。当他坐火车从东京开往仙台的过程当中,路过日暮里车站,想到国家的现状,正如这地名一样日薄西山,心中不免悲伤,崔灏《黄鹤楼》那两句诗也正应此情此景:“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般的人没有鲁迅先生那样在国家衰败的时候外出求学的经历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所以多年后他想到国家的命运飘摇,民族衰落,就会想到日暮里这个地方,仍对这里念念不忘。

这个问题要从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赏析文学作品ppt,文学欣赏pp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求学阶段的青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祖国正处在积贫积弱,被列强瓜分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日薄西山。一腔爱国热血的鲁迅对旧中国又爱又恨,爱的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炎黄子民,恨的是旧中国的封建腐朽统治和国人的麻木不仁。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和剥削以及***的危害使当时的国民身体素质日渐羸弱,多灾多难。当时的鲁迅本着救国救亡的目的东渡日本,原打算是学医的,准备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来医治国人病躯,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观影中,他发现国人的病根不在身体而在灵魂,于是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作枪,向一切反动势力展开了战斗。

“日暮里”三个字,很形象地吻合了当时的中国现实情况,必然引起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的联想,国将亡,而客居异乡的他又无能为力,心理上的不适是必然的,这是他厌恶这三个字的主要原因。

赏析文学作品ppt,文学欣赏pp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日暮里”三字意蕴消极,有日将落,暮将至的沉重之感,这也是使他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的表层原因。


鲁迅自幼饱读诗书,古典文学造诣极深,能写精美的古体诗,他自己就写过“日暮新愁分外加”(《别诸弟三首》之二)的诗句。鲁迅只身前往仙台是不堪忍受不知亡国之痛的醉生梦死的“清国留学生”们,彼时彼地的鲁迅一方面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救国救民真理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恐怕也少不了“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当他独自一人登上开往仙台的火车,置身于异国的人群中,等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怎能不格外强烈,而此时“日暮”二字扑面而来,那些有关“日暮”的诗句怎能不涌上心头,怎能不勾起他想关何处,故园安否的惆怅?触景生情,怎能不产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切肤之痛?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之时,最初发表于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由鲁迅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里。文中有一段: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是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移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赏析文学作品ppt,文学欣赏pp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提到的朱舜水先生,(1600~1682)。原名朱之瑜,日本尊称为舜水先生。曾参与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斗争,兵败后赴日本。1665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迎至水户讲学。鲁迅说他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可见他对朱舜水的事迹是了解的。这位富有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朱舜水,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甚至也可说对他是产生过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