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问文学理论中的文学的真实性

  1. 如何理解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理论?
  2. 如何理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文本”理论?
  3. 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已经死了,这是真的吗?

如何理解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理论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对当代法国文学界以及当今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其他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难以企及的。

第一,文本理论的内涵:

在罗兰.巴特的眼中,文本不是产品,不是最终的成品,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实践,并永远处于一种变成崇拜对象的过程当中。从静态上来说,由于编织的无规律,文本也就没有确定性的结构和规则,是多元化的,文本之间是互文的,即相互交织,相互指涉,所以,文本是复数的;从动态来说,文本是在写作阅读的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动态的生产过程。

问文学理论中的文学的真实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作品与文本的区别:

罗兰.巴特认为作品是具有实体的物质存在,而文本是创造的过程性存在。作品是自行显示、呈现的;文本是人们论证、阐释出来的。而且,文本突破了题材和固有习俗,强调不稳定性,不像作品被认为有固定、确切的意思,所以,作品是接近所指的。

第三,文本理论强调读者参与创造:

问文学理论中的文学的真实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将文本区分为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据此,也将读者分为“消费式”的读者和“作者式”的读者,并强调读者对“可写”文本的主动发现、完成和再生产意义,在消费文本的同时,也在生产文本。

第四,文本理论的阅读和意义:

他认为文本是语言创造的一种体验,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领域,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的语言空间,是语言的游戏。他进而提出了文本的复数、文本的繁殖性,并论证和深化了由克里斯托瓦提出的交互文本性理论。阅读、意义、文本,这三者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在此,我们必须指出“文本无中心”。“由于没有中心,在无限的意指过程中,每一个所指又变为新的能指;符号的意义或意指过程无法停止和终结。”

问文学理论中的文学的真实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结语:综上所述,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是在对作品与文本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创造文本的一系列关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如何理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文本”理论?

谢邀!西方人的思想,无论用什么新名词,其中心论点始终都围绕着灵魂与上帝。这点就像是中国人始终围绕心与自然

现在先说德里达先生的解构主义。说实话我对德里达了解不多。但从整体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已经陷入了困局。他们一直想方设法,希望能走出‘’上帝设计的困局‘’。而事实,西方哲学们用尽一切办法始终都无法冲出牢笼。虽然他们美其名曰:哲学。但实际上是:‘’死学‘’。如果不是现代科技挽救西方,那么西方早就没落。没落一词正正是西方哲学家们前瞻性的预感和担忧。正因这一点,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东方大国。希望能在中国人的身上找到突破口。

相比中国哲学,其最***的是:发明了以八卦为基础的《易经》,为此中国人在无意中之中摆脱了神教的统治。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思想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获得了解放。就其核心来论,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其梦寐以求的目标。不管目标能否实现,但在思想上与西方相比已经领先几千年。

综合而论,因为西方哲学的局限性,所以左右了西方哲学们思想性的发挥,从而迫使他们以散点的形式表达自已的情结。而中国的哲学家们,由于不擅于挖掘和创新,从而无法实现再超越。由辉煌走向衰弱,结果使整个系统慢慢接近瘫痪。再说,西方人明白系统的作用,但无法制造系统;而中国人本身有系统,但不懂得运用。也许缺陷需要中西互补。

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已经死了,这是真的吗?

谢谢邀请。这是个很有研究价值问题。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说中国文学已经死了的观点是错误的。纵观中国文学史,应该用“星河璀璨”毫不为过。古典四大名著一直深刻影响并推动着世界文学前进的脚步,这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否定不了的客观事实。近代文学如巴金老舍鲁迅丁玲等,现代文学路遥平凡世界》、莫言的《红高粱》等,无不彰显着中国文学的伟大魅力。可以说,中国文学是繁荣的、久盛不衰的,是紧紧跟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的。

第二,说中国文学已经死了的观点是片面的。我在前面已经重申了自己的观点,但为什么还有人认为中国文学已经死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人还是个人思想在作崇。无论什么时候,中国文学始终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它随着时代的脚步,每时每刻都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中国文学也同样迎来了风华正茂的春天。各类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它给人们送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中国人精神抖擞地向前进。而有些人却纸醉金迷,金钱至上,他们甚至敌视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人无疑将会被时代大潮所吞没。

第三,中国文学正当年,而有些人的心却死了。应该承认,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但有些人迷失了方向,以金钱为重,却忽略了精神的充实和提高。对纯文学作品存在排斥心理,甚至少数人痴迷于所谓的网络虚拟“作品”。这些人不愿意研究历史、不愿意聆听过去的故事一些年轻人甚至对战争[_a***_]和***经济时期的事情一无所知。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人生于世,没有信仰是可悲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它才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源泉。希望这些人好好研究中国文学,并身体力行地把中国文学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学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