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阅读区布置

  1. 怎样布置一个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的读书角?
  2. 文学作品上纸质刊物难不难?
  3. 推荐10本你看过的书,你会推荐哪些?

怎样布置一个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的读书角?

我觉得读书角不是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的一个寄托,能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部的一些***,当然安静的环境一般来说更利于人读书。我自身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年平均下来可以读四十本以上的书,读的都是纸质的实物书而不是电子书,读书的地点可以是任何地方,卧室、客厅、上班路上的公交车、地铁、出差的大巴、候车厅、高铁、飞机、旅途中的宾馆都可以读书。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当习惯养成了之后就会变成自己的日常。祝好。以上。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其实怎样布置,1、首先明确一天要做的事,2、分配好时间,3、让自已静下心来,4、必须静下心来读书全靠自已。

现在网洛发达的今天,手里又拿着手机,心里又想着读书,要想静下来读书,脑子里又全是游戏什么的,真要静下来实在是不容易的。

文学作品阅读区布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您想优秀,静下来读书就清空占居你时间的游戏什么,给自己制定***目标,向着目标前进,一个人不是一定要的时候,连小石头都可挡住他的去路,当一定要的时候,再大的障碍都挡不住他想要的结果。你说是吗?我的回答完毕,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欢迎关注尹说家居。在家居领域,我待过工厂、干过销售、做过设计、有过终端专卖店,多年学习研究传统家具。一枚极具温情的职业家居人,分享最接地气的家居指南。

我大概看了楼上诸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多朋友的观点都是读书不关乎环境,而在内心的驱使和召唤。这刚和晚清大儒曾国藩的观点吻和,他强调:

我国古代更有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牛角挂书、头悬梁锥刺股等读书佳话,他们都很好诠释了读书不由环境,而关注于心。

文学作品阅读区布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董卿也在多个平台提到已故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名言:我总是在默默思量,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每年的人均读书量是非常低的,处于世界的末端。这大概还要归于今天中国的社会环境、每个人薄弱的读书意识、不良的读书习惯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时下青年的多方面影响等。

因此我觉得在家打造一个安静的读书角还是尤为必要的。这里我从家居布置的角度给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文学作品阅读区布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仪式感

给读书安排一个仪式感很强的空间,让家庭成员或者来访的朋友知道,这里是读书的地方要尽量保持安静。

读书角看来形式应该是多样化与随意性的。其实这个角落的塑造是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多建议在露台、阳台,在卧室的局部空间也是可以的。现代家庭更注重于培养好学的习惯,很多家庭会在客厅、会客厅、起居厅进行布置,这样都是极好的。

1.可以是中国风格,有助于家庭的阅读氛围。

2.可以是清新风格,有助于环境中视野。

3.可以是英伦风格,更能体现个人的阅读习惯,文化程度。


文学作品上纸质刊物难不难?

文学作品上纸质刊物难不难】

文学作品上纸质刊物难不难?这个问题,我来试着回答:既难,也不难。即便是同一篇文学作品,欲上一家纸质刊物很难,难于借梯登月;而上另一家纸质刊物则很容易,易如探囊取物。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因素制约。

一、文学作品的质量。因几乎所有的纸质刊物都很关注优秀稿件,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上纸质刊物的把握当然很大。即使是质量不好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有机会上一些很一般的纸质刊物,如企业等单位办内刊;

二、作者的知名度。一般来讲,作者的知名度高,并非浪得虚名,大都是该作家凭自己写出的优秀作品挣来的名气,可以反映出该作家具有不俗的创作能力,所以,上纸质刊物就很容易;

三、作者的社会(工作)身份(官员,刊物从主编到编辑,等等)。这个不多说,大家都可以看得到;

普通作者的文学作品上纸刊非常难。这是因为现在的纸质文学刊物在内容管控和市场消费双重压力下,销量很少,只能靠财政补贴勉强生存,用稿量很少。二是文学刊物圈子化很严重,只有少数名作家的作品才能刊出,有的编辑还只认熟人朋友,或在刊物之间互相交换。这种不正之风也让普通作者难以问津。

本人当过地市级文学刊物主编,以亲身体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每个杂志的版面有限,只有几十至百多个页码,但每天收到的稿子上百篇,每月就是数千篇,而每期的发稿量,只有二十至三十多篇(首),两者比例在1%左右。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吧!

说不难,是因为每本杂志都强调刊物质量,都希望发表质量最好的稿子。只要你的稿子写得好,水平高,肯定会能够发表的。

至于说到名家稿子和关系稿,名家稿子肯定会优先的,因为之所以成为名家,是已经努力,磨炼锤炼过的,稿子出手就不同于初学者。如果某篇稿子实在不行,也不会给他发表的,因为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和声誉。关系稿有没有?我想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说关系稿横行其道。本人所在的刊物,就很少这样的现象,一直坚守质量第一,作者第一的准则,以培养作者为己任。我们的杂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刊,本地随后出现一个全国少有的“作家群”,这与我们这个杂志的一直坚守,是有密切关系的。

最后送给想向文学期刊投稿的文友一句话:不要有畏难情绪,不相信名人稿、关系稿横行的传闻,专心修炼内功,提高作品质量。只要你写得好,你的作品就不会被埋没,一定会在文学刊物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吧,十几年前写稿比较多,投稿也很积极,用稿率应该算比较高吧,有两件事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一篇短篇小说,被一家全国发行的文学杂志(现在仍然在发行,祝他们越办越好[微笑])看中,回信我说准备刊登,那时很是激动了一阵,因为不管用与不用,编辑很少回信的。但过了好久一直没用,于是电话询问,说是已准备用,但要排期,需要等待。好家伙,这就耐心地等吧,谁知等到我离开部队还没刊登出来,当时挺失望的。可就在我灰心的时候,收到了他们的稿费单。赶紧去书店买那一期,一看日期,离我接到用稿通知,已经是两年了,这是我用稿最慢的一次。

一般来说,杂志难,而且慢,报纸要快和容易得多。

第二件事是被无视,当垃圾一样直接扔进垃圾桶。也是在部队的时候,经常给上面报纸投稿,都是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都有,但是总也没被***用过。后来团里的新闻报道员告诉我一件事,说他去那个报社出差时,亲眼看到我写的稿件被扔在垃圾桶。我问为什么,他说别人看稿件会先看信封上的单位,像我们这样的小单位(部队基层连队)别人拆都不会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给他们投过稿。

这个事,我曾经在头条上写过。

去年,还在头条上碰到过当年在那个报社上过班的陌生编辑,在他的主页上聊了这事,他回答说这可能是个别编辑的问题。

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要说上稿难,确实挺难。现在基本不给纸媒投稿了,所以现在的情况也不清楚。

图源网络,如侵即删

这个问题我喜欢,因为我从1958年至今,给报纸杂志投了几十年的稿,虽是"豆腐块",但也常常得以发表。交道打多了,甚至摸熟了各种刊物用稿的侧重点和编辑们的喜好。这样写起来中标率就高了。

经验是:作品要有趣味性、适时性、社会性,且最重要是后者——精神食粮是要给社会正能量的——这是每一位作者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关于"适时性",补充一下我经历过的小插曲:下面配图二里的《诗二首》,我是在某年的春末夏初寄给报社的,可能作品内容与季节已不适应而不便于发表,但编辑又舍不得"枪毙"这篇作品,于是将稿件硬生生的保留了一年,待到来年初春时才刊登出来——可见报纸对"适时性"是非常重视的。)

推荐10本你看过的书,你会推荐哪些

题主,你好。

个人推荐书籍如下:

平凡的世界》路遥

人生》路遥

《吾家小史》余秋月

《文化苦旅》余秋雨

《行者无疆》余秋雨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三体》刘慈欣

《鼠疫》加繆

《***规》、《孙子兵法》、《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三国演义》、《菜根谭》、《曾国藩家书》、《三十六计》、《易经》、《庄子》、《论语》、《诗经》、《增广贤文》、《红楼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很少有时间看大部头的书了,但是有些看过的经典的可以推荐:

《三体》,大刘的这本书里有太多的理性思考。

《中国震撼》,张维为,想要不被人忽悠,先要有中国的自信。

《激荡十年》,2008到2018,中国有太多的波澜壮阔

《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老蒋失败是必然的,防蒋吹读物。

《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金庸笔下最喜欢,有华人就会有金庸***,大师远去,侠义永存。

《[_a***_]观止》,古典文学入门

《诛仙》,超越了网文,即将进入经典行列。

《***缥缈录》,那一代记忆,那一代的大神。

《唐砖》,历史类网文最喜欢,第一次看见有人把盛唐写的如此鲜活。

看过的书有限,偏爱文学经典,我推荐以下十本:

1.《杀死一只知更鸟》除了对种族平等的宣扬和反思,我更看重书里对小孩子的教养过程,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常人看来过于活泼的小女孩,母亲早亡,单亲父亲每天下班给她和哥哥读报纸,教他们懂礼貌明事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早期的亲子阅读吧,太喜欢了,建议推广。续作《设立守望者》介绍了孩子们长大以后的事情,如果好奇可以看看,在我看来稍显平庸。

2.《小妇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家的四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宣扬女性意识的崛起,自立自强,独立平等。

3.《使女的故事》反乌托邦***,在男性极权的国家政体中,女性成为生育机器,读起来让人脊梁发冷。我们认为现在女性已经拥有了很多权利,但是作为“行走的***”的观念仍然在一些特定时刻出现,不要一味地反对女权,女权稍一松懈,我们可能就有回到裹小脚的时代去了。

4.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在书中一个个小人物的经历中展现出来,包括一战和二战,让我们看到在世界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的境遇与想通的抗争。

5.《人间失格》很多人看后感觉不适,我觉得还好,很多地方有共鸣,对人间的恶还是要有一定的认识。

6.《1984》反乌托邦代表作之一,“老大哥一直看着你”,有没有惊得一身冷汗?应该时刻警醒我们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

7.《局外人》与现实生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心理学上反映为与现实接触不良。其实每个人都稍微有一点自我需要独处。

8.《陆犯焉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的真实写照。严歌苓的书非常多,包括《***》《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芳华》等,但我最爱的还是这本,看我颇有感触。

9.《平凡的世界》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努力生活。

1.《飞鸟集》 泰戈尔

其实很少读外国诗集,《飞鸟集》是个例外,因为它太美了,大自然的草木花鸟在这里相当有画面感,还有那些百读不厌的句子,比如“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鸟已经飞过。”,这本书虽然只有短短25000字,金句下面却是丰富的哲思,不同的心境不同阅历的人读来,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东野圭吾的书粉,这本是一定要推荐的,是我接触他的第一本也是最爱的一本。从初中开始看推理,亚洲欧美的都有涉猎,之前的推理传统的本格推理是主流,直到看到东野圭吾的这一本,眼前一亮。如果说之前的推理更多的是分析线索寻找答案的过程和快感,那么这一本就是对人性解读,对爱的探讨,当然书中犯案手法的安排和细节的推理同样非常精彩。

余华的书可以说本本经典,《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都是我很喜欢的。在本书中,渺小的人物与巨大的苦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揭示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活着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也正是因为艰难,才让努力活着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