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曹丕的著名文学理论是什么

  1.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2. “文以气为主”是由谁提出的?这在文学理论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曹丕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那么,曹丕在文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01

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仅存二十余首,全部是乐府。以《薤露行》《蒿里行》为代表的诗作,描述了汉末战乱和人民的疾苦;以《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作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求贤如渴的宽阔胸襟,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曹操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统帅,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曹丕的著名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2

曹植才高八斗,就文学成就来说,是“三曹”中最突出的。其生活创作以公元二二零年曹丕称帝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其前期诗作《赠丁翼》《名都篇》《白马篇》《薤露篇》等等,都表现了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曹丕的著名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后期诗作《七哀》《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等,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对政治上相互倾轧的愤懑和抗争的思想

曹操主要作品,万里行、度关山、对酒、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诗20多首,反映末***社会与百姓苦难,诗20多首,部份记录汉末董卓之乱混乱历史。曹植,推动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散文同样具有情兼雅怨,丰富多样,才华出众,文***飞扬。著名文章有七哀诗、白马篇、门有万里客、洛神赋等,因文学上的造诣而与曹操、曹丕称三曹。曹丕,于公元22年废汉自立是魏武帝,诗形式多样,有四、五、六、七言诗,多为抒发对人生感慨和人生哲理诗,游乐宴游诗。代表作品有典论、燕歌行、登城赋、陌上桑40余首,抒情意浓、含蓄深情的佳作。

谢邀。

曹丕的著名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三曹”之中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因为他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如果要单论诗词歌赋方面的成就,比如诗还是曹操的第一,赋是曹植第一,曹丕在诗、赋上不是第二就是第三。

象曹操的诗,别说是在他们父子三人中去评论,即使整个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也是第一位大诗人。曹操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首都是传唱至今的精品,是一个时代的高峰。曹植虽然“七步成诗”,但象曹操那样高水平的诗几乎没有。但曹丕的两首《燕歌行》写得极好,可以与曹操的诗比肩了。所以论诗的话,曹操第一,曹丕第二,曹植第三。

曹植在词赋上面成就最高。著名的《洛神赋》和《铜雀台赋》都是千古奇文,这是曹操和曹丕没法比的。

曹丕的《典论 · 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成为了千古至论。

三国时期,虽然汉室衰微,天下动荡,然而文化却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其中比较有名的当数“三曹”和“建安七子”了。从东汉末代的建安年间,直到魏明帝最后一年,期间出现的这众多的文人,用自己的文字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建安文学。

“三曹”是建安文学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指魏武帝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三人属父子兄弟,虽文风笔法却却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三人的文学成就与地位都很高,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有表现他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也有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的《观沧海》;还有表现他积极进取精神的《龟虽寿》。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的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与李白、苏轼并称诗家“仙才”。曹植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比如《赠丁翼》、《白马篇》等,而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七哀》、《野田黄雀行》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被称为“文苑奇葩”的《洛神赋》。

作为“三曹”之中,名声最不显著的曹丕,实际上对建安文学乃至后世文学发展的贡献也很大。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一生存有辞赋30篇,诗40余首,其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形式多样,以五、七言见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曹丕对文坛最大的贡献是其《燕歌行》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所作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我国文学批评之祖。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时局比较动荡的一个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也表现出了动荡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个时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建安文学,说起建安文学,最有名的莫过于建安七子和三曹,以及代表建安时期整个社会,审美,文学等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对以后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的文人也大都彰显出他们独立的人格特征,人的情感表达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特色。

三曹主要是指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样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心有济世安民的情怀,所以诗歌也具有豪迈雄壮的特点。同为三曹的两兄弟曹丕和曹植却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二人风格趋于文雅,曹丕文武双全,曹植天赋则多表现在文学这一方面,而本文则着重说下曹丕,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八岁就能写文章,具有很大的天赋,博古通今,经史子集全都精通,善骑射好击剑,他自己也在《典论论文》中说“八岁而能骑射,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三曹他们虽然不是纯正的文人,但是他们对于文字的热爱,对于文学的热爱,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前面说到曹丕会射箭善属文,文武双全,但是和曹操古直悲凉的文风不同,他心思细腻,是个文艺男青年。思维比较缜密,行文做事等各方面也都比较细心,这样的性格适合他继承父位。

曹丕在诗赋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他的诗赋文风委婉细腻,像他的五言诗《十五》“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楩柟千余尺。众草之盛茂。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号罴当我道。狂顾动牙齿。”虽不及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般豪迈悲壮,但是诗文流畅委婉,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他的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的创作也代表诗歌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他的七言诗《燕歌行》虽然仅存两首,但是却是文学史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也被称为七言诗之祖。

说起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得不说的当属于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_a***_]著作《典论论文》代表着曹丕文学思想的正式形成,也说明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以上说明曹植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以气为主”是由谁提出的?这在文学理论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以气为主”文学理论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提出来的,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

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

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都不如文章能传诸无穷。

他的这一文学理论《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

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专著

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文以气为主是三国魏曹丕的文学美学命题。他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品赏以及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都当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此处之“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1]

“文以气为主”,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高下直接与文气之质性强弱有关。同时作品之气与作者之气也相一致。作者之气为其天生禀受之气,气有清浊之分,故作者才性气质亦有昏明之别。曹丕认为,这种先天禀赋的区别,是决定文之高下的根本原因;“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还把“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运用到批评实践中。

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建安时期,文士地位有了提高,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由人而及文,促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个性化的共同倾向。所有这些也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