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皖派文学流派有哪些

  1. 清朝为何会兴起乾嘉学派?

清朝为何会兴起乾嘉学派

这里先普及一下什么叫做乾嘉学派吧,顾名思义就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的一个研究古代经学的学术学派,又称“考据学”。我还记得高中历史书上简单说过清朝的“考据学”,至于有没有说过也叫“乾嘉学派”就记不清了。

历史事物的兴起必然有其历史原因。清朝建立后开始大兴文字狱,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更甚,这使得大量的知识分子不敢各抒己见,只能在以前的经典文学中寻求安慰,整理典籍、学习经典。

乾隆为了维护清朝的稳定统治,也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这进一步助推了乾嘉学派的发展。虽然说这个学派对于清朝思想文化的发展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他们对于清朝时期学术的研究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等!

皖派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恒勤

清代乾嘉时期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方法的学术流派,该学派注重以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征不信”,以汉儒经学为宗,从音韵、训诂、文字等小学入手,主要从事审定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考证典章制度和地理沿革,较少理论发挥,不注重文***,兴起于清初、全胜于乾隆嘉庆、而衰落于道咸,故称为乾嘉学派,又因为该学派反对宋明理学,崇尚朴实、实在的学风,故又被称为乾嘉朴学、乾嘉实学。

乾嘉学派为何在清代兴起?一般认为与文字狱为代表的清代文化高压政策有关,文字狱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加以限制,士人学子不敢轻易言政。除此之外,章太炎并认为乾嘉朴学的出现是理学发展到顶点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此外,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某种学术的生死,因此除政治高压和学术理路的因素外,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为,统治者对学术的重视,图书出版行业***展为乾嘉朴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皖派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戴震

乾嘉学派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乾嘉学派启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阎若璩、胡渭,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惠栋、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发展至乾嘉时期,惠栋公然打出汉学旗帜即梁启超所谓“以复古为解放”,遂形成了与宋学相对垒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发展至成熟时期,内部又形成了以惠栋和戴震为中心的吴派和皖派,两派分别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学者。吴派形成于前,皖派发轫于后,戴震曾求学于惠栋,而又在吴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吴派代表人物有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而凌廷堪、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俞樾、孙诒让等被归为皖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学者和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学者均崇尚汉学,互为师友,相互影响,惠栋之吴派以信古为标志,戴震之皖派以求是为准当,均是乾嘉学派的重要派别。

惠栋

皖派文学流派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乾嘉学派的影响:

首先,乾嘉学派继承了中国古典考据学的治学方法,并将其推向传统时代的学术顶峰,乾嘉学派将传统考据学的治学方法、考证内容扩展到极致,考证成果更加丰富和充实。考据学非清代所独有,但考据学称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是在清代完成的。

下面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柴德赓先生《清代学术史讲义》(商务印书馆,2013年)之第一章《清代学术发达之原因》:

一、万历以来风气的转变。柴先生说,明代士人风气是不怎么读书的,研究学问的人也比较少,而且即使是文人研究学问,与宋代学者也无法相比。为什么会这样?柴先生给出的证据让人很佩服:因为明代对进士待遇很优厚,比宋朝好多了,明代进士出身,可以直接做知县,宋代就不行了,只能做主簿、县尉之类的。所以,明代人当然热衷八股文居多,做学问的少。读八股文做八股文,已经可以挣得不错的前程,又何必那么辛苦读书求真?

但万历之后,学者开始渐渐务实做学问。至于原因,柴先生归之于文人结社和西学东渐。但怎样证明文人结社这一点,柴先生并没有给出。

二、西学输入的影响。柴先生说,利玛窦以及其他耶稣会教士进入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把读书人的眼界放宽了,这时中国人才真正开始知道世界地理、世界历史。那时中国人对于西洋的历法的精准很是依赖,所以才有传教士做钦天监。其他西洋大炮、医学、论理学等也都深入影响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徐光启以及受其影响的后世士大夫即为其中显例。但如果讲到乾嘉汉学,则反而不如明末的徐光启,除了在算学方面受影响较多,其他方面可谓乏善可陈。

三、朝代变迁的影响。满清占领中国之初,因为恐惧,所以***用了极为暴力残酷的手段意图震慑***,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士人中具有与民族气节的,既然不能与之明确对抗,只能***取极为委婉的抗争,就是去读汉民族的古代典籍,以此隐含不合作的态度。所以,那时第一流的学者都不应考,也不应征,去为学问而学问,故而清初名家辈出,学术和思想的气象非凡。至于到了康雍乾时期,文网更加严密,汉学考据更成了逃避现实的隐身符。

四、程朱陆王势力的消长。明代中叶王阳明心学大盛,本来是思想寻求解放的重要表现,可是到了王阳明身后,渐渐禅学意味越来越重,士人因此崇尚空谈。明朝灭亡,也有不少人归罪于王学兴盛。加之清代统治者提倡朱熹之理学,这一派偏重于格物致知,也因此容易转向求实证的学问。

柴德赓先生讨论清***据学兴旺的原因,大致是这四点。很佩服老先生的学问和见识,忍不住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