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中的***

  1. 中国古人对文学的态度,也即文学观是什么?

中国古人文学的态度,也即文学观是什么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文学还是要有内容和内涵的,但可以宽泛些,广大的人性,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可以是文学反映的内容。同时,文学也要注重寓教于乐,重视其观赏性,否则就成教科书了。

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念是诗缘情。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因此从起源上讲,就应该是“诗缘情”。然而由于社会功利或者追求格律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许多诗歌已经逐渐偏离了诗之精义。例如太多的宫廷应制诗,亲朋应和诗词等(当然其中也多有感情充盈者)。针对此文人不良风气,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诗缘情”之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观念进一步深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小说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的内涵.

明代,人们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基本主张,是贯通于“雅”文学和“俗”文学两方面的。这里李贽同样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在鄙薄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同时,却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热情评点《水浒传》等作品,借以宣扬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这给予当代文人以很大的影响。后来冯梦龙整理***和流行歌谣,也具有相同的意识。

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的文学发展虽然是一脉相承,但是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中国的文学以《诗经》作为起源,而后是诸子百家,即《尚书》、《老子》、《春秋》、《论语》等等……这些作品的相对目的比较单一,《诗经》只为言情,《尚书》、《论语》记言,《春秋》记事,《老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只为阐明观点。

时候是文学起源,更多的是“文字”的作用。

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秦汉时期,文学发展呈现多样性。散文、诗赋、楚辞等都相对较成熟。在兼具文字的记录作用外,也在追求文学本身的美学,但此时还是以记录、表达为主。

太史公写《史记》便是为了记录历史,但太史公也有了其他的目的,期望能成“一家之言”。

屈原、宋玉便不仅仅关注在文字的作用上,对文学的形式和音律也有了追求,文学本身的美便出现了。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学本身的特点被激发出来,刺激了文学的自觉性。文学家们开始着眼在文学本身,探求其自身的美。

曹丕写《典论》开始系统地探索文学的形式、题材意象、表达和意义,开启文学批评的先河。

曹植、竹林七贤、陶渊明、二谢,这些文学大家逐渐开始把玩文字,赋予了文学更多的内涵。这时候,便不仅仅是为了记言或者记事,更多的开始做个性的表达,多为抒怀而作。

魏晋时期还开始流行一种骈文,开始对文字的形式有严格的要求,形式美的要求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