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是什么

  1. “大象无形”能看作是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总纲吗?
  2.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内涵是什么?

大象无形”能看作是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总纲吗?

老子的“大象无形”是用来形容“道”的“恍兮惚兮”“寂兮廖兮”的,“道隐无形”,是一种非具象的存在。这种“似存若亡”的意象,被中国传统艺术引入并作为美学的至高境界,形成传统艺术的核心审美观。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的展示,比如形体美、建筑美、曲艺美、书画美等,因为人们的审美是从有形物质产生的。但美的本质却不在于形,更深刻的美寓于无形的意象之中,也就是“神”,一切形似的艺术品,若没有内在的神韵,都只是初级的具象技法,还上升不到“艺术”的层级。艺术极致之美恰恰隐含在看不见的神韵里。

书法为例,书学有个术语叫“锥画沙,屋漏痕”,意在追求一种深刻的审美情趣,而这种审美情趣若非长时期临池和“书道”的深刻领悟,并掌握了纯熟的疾、涩二法,是根本做不到的。所谓“笔断意连”“计白当黑”,这个“断”“白”就是“无”,这个“意”和“白”就是“大象”。人们评价一幅作品的优劣主要是看其章法,章法即是“有无”关系的搭配协调能力。请看怀素《自叙帖》的笔断意连之美: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怀素之所为被称为“草圣”,并非他的字的线条有多美,而是他通过汉字的笔画,构造了一种“无中生有”的无形之美、意象之美,赋予汉字以灵动的神韵之美,具备了“大象无形”的审美情趣。

无象不含意,无意不借象,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内在追求,形只是手段,意才是艺术的灵魂。书法从汉字造型之初到书法的长期成长过程中,意象始终发挥着统帅和灵魂的作用。书法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三要素的基本法则,永远是建立在意象美的基础上的。若只求字形美,则永远达不到“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

顺便说一句,当今所谓的正楷,比如被称为超绝古今的某欧楷,有形无意,只能停留在“书奴”的初阶阶段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法只是中国艺术美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中国的建筑之美、舞蹈之美、曲艺之美、音乐之美等等,无不以“有”托“无”,以“无”取胜,曲艺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书画中的“计白当黑”,园林建设中的空、透、漏、瘦等的空灵之美等等,都是大象无形在具体形式上对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创造

“大象无形”能看作是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总纲吗?

我来肯定地回答:能!

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大象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小说家,就以***艺术来说这个问题。市作协秘书长杜素焕也曾这样说过:谈及***及***写作这类事儿,倒就有点像盲人摸象,***这头大象是一个艺朮的庞然大物,若有若无地立在那里,我们走向它、观看它并触摸它后,就可以做出判断:***是怎么回事?***写作该注意些什么?等等等等。

其实所有人谈论***大都是谈及***这头大象的局部,诸如一条腿、一只鼻子、一副牙齿、一双耳朵……。当然这样也不错,无数地谈及它的局部,正在拼贴出它的整体形象。我们在无限地靠近它时,它的完美形象还是没有勾勒出来,因为***是一个大象群,永远处于变化和成长中。


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基础是大象无形,强调表达气运,气象。但庄子提出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才是中华传统美学的核心,提倡天地造化与人工匠心的完美融合,“天人合一”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对后期庄子的“物化”“得意忘言”等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刘勰的艺术形象创造标准“隐秀”,唐代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境审美理论的提出都有重要启迪。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意境说是有奠基的作用。

我简单介绍一下老子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主要论述,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不是我们通过感官器官就可以辨别的,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即宇宙万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这些规律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的,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因此,老子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所以老子对人为的艺术也持有否定态度。

因而,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象”是从我们审美角度来看,对艺术创造出来的客体的创作标准,也就是文学作品的“意象”。“大象”也就是顺应宇宙万物之道,自然之道的艺术创造客体。关于“大象无形”,老子从“无”和“有”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他强调了“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他说陶器中间没有空处,也就失去了器皿的作用,屋子没有中央的空间,也就不能称之为屋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最确切的描述是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心理上,老子要求审美主体,也就是阅读欣赏作品的人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 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但这个思想观点只是古代文论中意境创造理论,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还有各种文学创作论,复古和反复古文思潮,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体理论,文学的发展和创新的思想等,文学理论在每个朝代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大象无形”只是意境美学理论的奠基思想,只是传统艺术理论的一部分。

“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从我国传统艺术的笔墨丹青,诗词音乐来看是有“大象无形”的创作纲领的。

我们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讲究形神兼备,“神”要比“形”重要。“神”是神***,也可以说是“大象无形”的“大象”横竖点捺的结构运笔,要有力道,风骨。透过“形”来看“气”,最终看到的就不是一笔一划,而是若行云流水,潇潇洒洒的万千气象。国画的写意山水,就是抽象画创作手法,仅仅运用黑白两色,浓淡线条,勾勒山水灵动,去其具形,写其意境“大象”。

音乐以古琴来说吧,《高山流水》想必听过,以清越明亮之音写上高,以低回婉转言流水。山高水长,荡气回肠。眼前所见是高山有流水,但最终也不见高山,也不见流水。只觉天地开阔,坦坦荡荡,心中升起浩然正气。

诗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比较典型吧,不多敷述,红楼梦里“香玲学诗”一章讲的十分在理。说的就是“大象无形”

大家不妨探讨一下自己所知的其它传统艺术领域,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内涵是什么?

岀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中写着这句古语。

字面意思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缥缈无形。全句的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缥缈宏远。

单个解析,长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古今学者对它的注解有七种不同的声音。一,认为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二,认为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三,认为稀声及无声,是在蕴酿“大音”。

四,认为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五,认为大音及合道之音,指对声音[_a***_]的超越。

六,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七,强大的声音是很让人仰慕和喜爱的声音。

单说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岀“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