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分析鲍照文学作品,分析鲍照文学作品的特点

  1. 梁简文帝萧纲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想?

简文帝萧纲什么样的文学思想

梁简文帝萧纲爱好文学,他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在他的提倡和实践下,形成了一种"宫体诗"。这个诗歌流派主要特点是大量地运用典故来写诗,以描写女性的姿态为主要内容,有的还有很浓的***意味,这种诗风当时统治者糜烂生活的反映。

萧纲(503―551),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太清三年(549年),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文帝自幼爱好文学,因为显赫的身份,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以幕僚为主的文学集团。他们倡导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在当时风靡一时,蔚然成风,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分析鲍照文学作品,分析鲍照文学作品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宫体诗孕育的历史背景

自东晋南迁以来,军阀割据、战火连绵,大大小小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汉族***偏安一隅,历代虽间或有奋发有为的君主,但大多数帝王贵族都安于逸乐,纵情声色。在重情和享乐观念之外,门阀世族以“不经世务”为名士风流,而鄙薄“时用”。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音乐书法绘画艺术创作,在文学创作和观念上的表现为注重修辞和情致。这种创作方向促进了宫体文化的出现。

宫体文学的特点

分析鲍照文学作品,分析鲍照文学作品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逢战乱就是思想和学术大爆发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创作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齐梁文学,尤其是梁、陈“宫体”文学在观念、题材风格等诸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

宫体诗非常注重形式美,因为审美意识的转变,宫体诗对于女性外在美的欣赏尤其深刻。今存萧纲作品中,就有大量描写女性的声容情态,比如《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等。

另外,自汉以来,因为政治正统观念的确立。绝大部分藩王为了避嫌,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政治以外的地方。尊崇的社会地位及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影响文学创作。宋、齐二代尤其如此,如临川王刘义庆、南平王刘铄与鲍照、汤惠休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描写纵情声色的绮靡之作,被文人追捧。藩王时期的萧纲及其文化集体在创作体制和风貌上也正是沿袭他们,而绮靡色彩更甚。

分析鲍照文学作品,分析鲍照文学作品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宫体文化的影响

首先,它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在宫体之前,诗歌要表现教化之功是历代文人的共识。而宫体诗为后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原来诗歌也可以用来表现一些生活化的东西,甚至是女性的人体美。这是之前所没有的。后来诗圣杜甫写他的妻子“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还有婉约词中大量闺情词,也可以看到宫体诗的影子。

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

  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历史如何评价萧纲

  萧纲自幼受徐摛、庾肩吾、张率、刘遵、陆罩等幕僚的文学趣味的熏陶。天监十六至普通元年间(517—520),年轻的萧纲(十五至十八岁)正处于形成文学观念的关键时期,又受到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锺嵘《诗品》等的影响。晋安王府的文学风气的特色也许早已有之,但是,晋安王萧纲成为文学活动的真正的核心,晋安王府的文学集团因此可以称为名符其实的萧纲文学集团,大约开始于普通二年(521)十九岁的萧纲出为南徐州刺史之时。

  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523—530)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的时期,萧纲文学集团的活动逐步达到高潮。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去世,萧纲入主东宫,将雍府以来的文学活动推到一个最高层次,萧纲成为京城也即梁朝文坛的中心人物。令人瞩目的宫体诗风是在这时得到正名的,所谓宫体即“东宫体”。萧纲文学集团从这时开始以湘东王萧绎为副领袖,又得著名文人萧子显的加盟。虽然徐摛、庾肩吾这两位早期健将在东宫初期曾先后离开过东宫,但是,宫体诗风愈演愈烈,终梁之世,又不断有新人加入。 写作宫体诗的主张除了与“新变”的文学观念有关之外,与当时整个的历史氛围、与永明体以来文学史发展的趋势也并不矛盾

  宫体诗的倡导、宫体新文学观念,与当时文学史实际是可以衔接得上的。宫体诗的基本观念也大致是清晰的:主张“新变”,所以反对复古;主张修辞,所以反对“阐缓”冗长;主张文娱审美的倾向,所以主张“放荡”,主张美文学。

  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有其地位。它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于律体的建设及唐诗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雍府时期成长起来的萧纲文学集团的后起之秀徐陵、庾信,甚至成为梁朝之后二百多年间文学的偶像。直至九世纪初叶,唐元和年间“元和诗变”的推动者们树立杜甫的典范地位时,才逐步被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