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朱熹文学理论:朱熹的理学思想论文

本文目录一览:

朱熹为什么批评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说的是文章是来传播道理的,能“载道”的“文”才是好“文”。而朱熹之所以批评文以载道,原因是他觉得这句话颠倒了主次关系,道才是主体,文只是工具而已。

但他所说的“文以载道”与唐宋文学家不同,他把“文”当成“道”的运载工具,“载道”如同车载物,车是车,物是物,这比起古文学家“文”、“道”结合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

在朱熹看来,“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朱熹文学理论:朱熹的理学思想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传递某种思想的载体,客观上就会对社会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文学作品应该是改造社会的一种工具,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启人心智的,愉悦精神的。

文以贯道强调文的主体性,认为文是作者自主性的表达,通过文来传承和习得道,道是文的本质目的。而文以载道则更强调道的主体性,认为道是文的本质目的,文只是道的载体,道的承载是文的主要功能

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内涵,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特点?

1、其特点是言简意赅,重视实践,注重实际应用。《大学》是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章节,强调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朱熹文学理论:朱熹的理学思想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色彩。

3、儒家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4、春秋时期的特点是封建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孔子为时事所动,提出了儒家思想。他的目标是结束战争,恢复周朝的制度。为此,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但在当时,所有的王子都忙于争夺权力和财富,没有人重视他的传教。

朱熹文学理论:朱熹的理学思想论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形象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1、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文学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现象形态: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用文学言语构造的具有审美倾向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情景(或人物、或景象、或氛围、或情感意绪等),它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3、文象的解释 (1).日月 星辰 变化的迹象。《后汉书·襄楷传》:“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宋书·律历志中》:“璇玑不正,文象不稽。” 宋 苏舜钦 《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 典型

4、文学的解释 (1) [literature]∶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 反映 客观 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文学之趣味。

5、一)个别性、生动性、可感性:文学作品是按照事物个别的实际存在着的那种具体形态来反映生活的。生活中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因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

6、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请问大家“主文而谲谏”这句话的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1、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出处 & 用法 成语出处: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婉言规劝。

2、出处:《诗经》大序 原文: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 风刺上,主 文而 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3、指婉言规劝 主文谲谏近义词 暴殄天物、主文谲谏反义词 犯言直谏、主文谲谏出处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4、这是《毛诗序》关于诗歌怨刺的观点及诗歌用委婉曲折的方法劝谏;用比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成语名字:主文谲谏。成语发音:zhǔ wén jué jiàn。成语解释: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

5、这句话的意思是: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序》选段: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