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韦勒克 文学理论 翻译的

  1. 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人眼中,背后的内涵不同吗?

一部文学作品不同人眼中,背后的内涵不同吗?

是的。是这样的。

正如我们每一个人去看一个物体。我的眼里看到的是圆的,而另一个人很可能从另一面看到的是扁的,这都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视角,从来没有特别一致的观点。

所以也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多姿多彩。

韦勒克 文学理论 翻译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用说,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都有所不同,而且个人的理解能力也是千差万别,这就自然的造就了文学作品的理解力不同,解读视角差异。

而所谓的作品背后的内涵,无外乎每个人在读取这部作品的时候,肉眼看见的和心中所念的是不是很好的吻合在一起,是不是和心中的企念达成了一致。

但大体的感悟和领略是不会有太大差异的。有的也只是局部的、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的差别,前提是这篇作品不是诘屈聱牙的晦涩难懂。

韦勒克 文学理论 翻译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我们选取的读书视角。比如毁誉参半的《金瓶梅》,有的人看到了骄奢淫逸,有的人看到了纸醉金迷,有的人看到了诲淫诲盗,有的人看到了腐朽没落,这就是个人眼里因为视角的关系而所看到的内容涵义。

尤其是一些争议较大的文学作品,更是很少有意见趋同甚至看法一致的现象,就是因为这样的作品实在难懂,需要平心静气的读上好多遍,才可能发觉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意蕴来。比如我们大家都在议论或评价的《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有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卿卿我我,有的人透过卿卿我我却看到了沉溺的无尽奢华,还有的人,通过文本阅读,却看到了封建制度和富家子弟沉沦奢靡的必然结局──这都是由于个人的视角原因,而能读到和感受到的作品内涵。

所以说,一般性的文学作品,通俗易懂的描绘,不会本身设置多少阅读障碍,若是文学功力深厚的作者,经常在色彩斑斓的叙述中,掺杂进作者不显著的创作意图,隐藏于可见的字里行间,却很容易是阅读者混淆视听,致使判断上出现偏差或失误,这也是常有的文学现象。

韦勒克 文学理论 翻译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人的文化构成、认知水平等不同,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另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立场、出发点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认识。

但最终只要有理有据,都不会相差得太远,也即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不会差异太离谱。

具体分析如下:

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写出一部作品,最终这个作品的接收者是读者。在这个创作与接收之间,由于读者千千万,读者阅读的输出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有目的、有预期的。读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构成、文化传统、文化偏好、所处环境不同,另外读者的阅读期望,也即想要在阅读中过得什么样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所以都会导致同一部作品在不同人眼中,其内涵有所不同。另外,作品的魅力,并不是完完全全反映现实,有时也会通过想象,有一定的突破,这也容易造成不同的理解。所以不同作品,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内涵不同,也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举例子:

1、对于《红缕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留言家看到宫闱密事。

2、盲人摸象,摸到腿的说是柱子,摸到身躯的说是墙壁,摸到尾巴的说是一条蛇……

3、比如吃同一道菜,有人说好吃,有人说难吃,有人说一般。

二、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