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燕卜逊文学理论,燕卜逊复义的七种类型

  1. 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指什么?

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指什么

关于文学领域中的张力,已经有不少答主撰写的精彩发言了,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段论述来总结他们的精彩发言:

张力,在物理中常指某物体受到拉力后物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牵引力,引申在文学方向则是指作者文章情节内容驾驭熟练,可收可放,使文章节奏恰当,而不拖沓,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内涵深厚。——百度百科

燕卜逊文学理论,燕卜逊复义的七种类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此,我个人也来描述一下绘画艺术中的张力:

在艺术创作中,也常使用张力借指画面的表现力及力量感。

那么,具体用什么样的手法去凸显张力所指代的表现力和力量感呢?

燕卜逊文学理论,燕卜逊复义的七种类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让我来一一盘点:

一、画面的动势张力:

动势张力,这个漫画中是极为常用的手法:

燕卜逊文学理论,燕卜逊复义的七种类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我们用动画的方式解构一个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后,

文艺、文学评论所说“张力”,主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作者的隐于作品表面、藏于作品深处、散于作品之外的感染力、影响力、联系力。

1、第一层次的张力,感染空间。让人有不断深入、多次、反复阅读的需求,且每次阅读都不新感觉。作品描述的人物、事情,反映的思想随着阅读的继续,能不断地延伸出层层递进、逐步开阔的空间,让读者有越来越有的读与思欲望。从作品的基础事实内容上引起读者的需求和共鸣

2、第二层次的张力,影响空间。作品的风格、内容、思想三方面能影响较多人群,其深度和广度持续不断。

时间上,从产生到现在,流传百年不衰,成为经典。 在宽度上,从年龄群体,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中深受喜爱。作品的张力在传播中产生深影响。

3、第三层次的张力,联想空间。作品语言风***的感染力、内容深处的思考力和语外之意的联想力,都有较足的扩张空间。一是在语言风***上,作品从文字准确、外在排版、内在内容,让阅读者获得联想、思考、启发的满足感;二是从内容思想上,作品基于事实或现在生活情况反映,但紧扣过事情或人物的思想,挖掘潜在的需求,让读者获得自己也意外或意识中的相关内容;三是从情节的联系上,比通过悬念设置、剧情推进、逻辑演绎等多重角度引发文学或艺术品的优美中产生的联想与追求空间。

有“张力”的文艺文学作品,首先,语言上感染力强;其次,思想内容影响深刻;最后,引发读者广泛的联想。

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源于二十世纪在欧美影响最大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new criticism)。

新批评流派由艾略特、兰色姆、燕卜逊、韦勒克沃伦、退特等蜚声世界大学者组成。由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被认为是新批评的扛鼎之作。

新批评理论克服了十月革命时期过于依赖语言学形式主义的弊病,开始注重文学的本体论,提出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文艺批评界极具影响力的概念。而“张力”则是其中之一。

最近几年在国内的文学界、文艺批评界,我们常听到“陌生化”和“张力”这样的词汇。

特别是写小说的,在和编辑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作品张力不够,情节张力不够,语言不够陌生化等等之类的退稿原因。

“陌生化”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张力”理论则是艾伦·推特退特的杰作。

什么意思呢?如果纯说理论怕是不好理解。可以简单理解为:别人说过的话你最好别说,别人写过的事,你最好别写,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词汇最好别用,形容词和无用的修辞最好都不用,即使要用的话,也要把它拆解了重新组合,且让组合起来的语句,在语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以达到初读陌生,又越品读越有味道的效果。

若要很好的理解这些理论,推荐读一读燕卜逊的《“含混”的七种类型》,因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退特的“张力”理论,都来源于燕卜逊的“含混”理论。

燕卜逊指出:不一样诗的语言在表面逻辑层次下各种各样的复义和矛盾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和字典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字典的定义(definition)永远把一个词的内涵(intension)框定在一定(definite)的外延(extension)之内。而文学的语言,或者说诗的语言具有复义性,一个词的内涵(intension)和它的外延(extension)有着种种复杂的矛盾,内涵(intension)似乎总是要冲破外延(extension)。

后来,艾伦·推特对两个逻辑术语“内涵”和“外延”加以改造,去掉其前缀,独创了一个文论新术语——张力(tension),并想着把其推崇为文学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