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1. 莫言,贾平凹,余华,他们谁的文学水平高一些,写的作品好一些?
  2. 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些?

莫言贾平凹余华他们谁的文学水平高一些,写的作品好一些?

莫言肯定排名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公认。不是谁能得的。

莫言才叫德才兼备。敢于向社会不良倾向斗争。那位文学大师,大伽,大家,敢于站出来,直挺崔永远,谁敢大书致信,揭黑批恶,支持正义,大书特书声讨不当行为?谁敢?公开表态支持小崔的,文学界有几人?一人一一莫言。

谁的水平高?想来谁真诚的表达了现在民生问题,应该是谁。这四十年我没见那个人表达了,这四十年从古到今也算得上波澜壮阔了,谁?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涉及了皮毛,蜻蜓点水的表达了些,其他的没有听说过,所以就不排了。露个脸乐乐。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头条里面关于文人及其作品对比的问题非常多。其实,这样的对比实在多余。说孰优孰劣,难有定论。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平心而论,各有千秋倒是真的。

把文人的文学作品拿来对比,其核心是比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文化贡献这个事,如果非要量化,其实是十分不合理的。你比如推动新文化运动胡适先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写的第一首白话诗更是被一些人耻笑。鲁迅先生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杂文方面贡献卓著,但没有留下一篇长篇著作,实乃憾事。你能说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小吗?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窃以为,量化文化贡献,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考量。

一是对比获奖奖项。说到获奖,只能以含量最高最被大众认可的奖项来说。无疑,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化奖的最高荣誉。中国获奖的作家只有莫言上榜,从这个角度讲,莫言比贾平凹、余华贡献要大。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评定,必定难以服众。

二是对比受众度。说到受众多寡,也很难具体量化。那究竟怎么对比呢?有个简单粗暴的方法:看谁书卖的多,卖的好。问题是他们并没有在同一时段同时发行作品。所以,这个对比很难进行。即使可以从网上去调现成的数据,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是对比市场美誉度。作家既然发表作品,自然难免受市场评价。评价的优劣即是试金石。然而,商家受利益趋势,会***取各种手段进行炒作。导致很多作品卖的好,但是市场美誉度却很差。所以,美誉度跟销售量的多寡又不能成正相关。

以上量化指标并不是评价作家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只能作为参考。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家的作品也同样适用。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希望大家少些作品或者人身之间的比对,多些对作家作品本身的探究。这是对作家的尊重,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

一句话:闲谈莫论是非,静心常品大作。愿与诸君共勉。


谢邀:小说应该是真实生活的提炼。***人物应该是有血有肉。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应该首先想到,我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写这个。如果凭灵机一动,滔滔话来,时间久了,书就进了纸篓啦!

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些?

胡适在文学上只是提倡了白话文,尝试的新诗写作质量却很低。他根本没有文学方面的杰出创作,根本不能与鲁迅郭沫若相比。鲁与郭二人在文学上各有所长,鲁长于***杂文,郭长于诗歌戏剧,各自擅长体裁艺术水平难分高下,故不能互相替代。这是只从创作说的。要从文学理论上讲,郭在其1931年出版的《文艺论集续集》中提出了成套的“革命文学”理论,最早倡导了文学与生活的源流关系、文学的时代担当、文学的階级性、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以及最早進行了对个性自由和纯文艺的批判,并最早呼吁组织革命文学的统一战线等。这些都在毛泽东1942年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吸收了。这却是鲁迅所没有的,胡适就更不在话下了。而有些人对此却太缺乏了解了。

虽然本人对鲁迅、胡适和郭沫若没有过细的研究,但也从他们的片言只语中感悟到他们的思想和人品,我最认同的是鲁迅和胡适!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鲁迅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学顶尖***,我对他的感悟最深,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几乎是一篇一个构思没有雷同的,都能深深的打动我。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写的是他那个时代的人,而且他能够高瞻远瞩地写到我们现在的人。

他作品中的祥林嫂、孔乙已、闰土、阿Q等让我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还能找到原型

鲁迅找到了社会的病根,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呐喊》,可是三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文化桎梏,让这个社会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很难起死回生,喊不起、打不醒,即使打醒了还是会回归沉睡。

鲁迅作为旧中国新文化动的旗手和领导人之一,贡献最大。可惜只是孤军作战,且过早夭折。

胡适和鲁迅一样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他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旧中国呐喊民主、法治、自由、人性和平等的启蒙思想家。

至于郭沫若,读大学时,他的作品我最不喜欢,诗歌简直是歇斯底里地喊街,如《天上的街市》就是如此。我实在不敢恭维。

鲁迅是写过不少文章,杂文众多。被誉为文学战场上的匕首和投枪,但大部分是投射中国人的。鲁迅逝世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日本鬼子于一九三一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正式侵略中国。在这期间中国大批热血文学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斗争做出应有贡献……然而,作为[_a***_]左翼作家联盟的首领鲁迅先生却对日寇的野兽暴行没有只言片语的呐喊抗争,他一躲了之,再也看不见他的匕首投枪的飞舞,他的骨头再也不硬了,变成怯敌的软骨头了……为啥他这样畏惧日寇?难道仅是他早年留学于日本之故?否!周恩来,郭沬若等人都曾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都站到了抗日救国战乡的最前线,这到底是何原因让鲁迅对日寇如此惧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