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有哪些

  1. 文学史上有众多文人的“组合”、“并称”、“合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组合”?
  2. 如何理解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文学史上有众多文人的“组合”、“并称”、“合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组合”?

喜欢的是“三苏”组合。

父亲:苏洵。

儿子苏轼、苏辙。

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时候读《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一直把他当成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励志楷模。

后来读到他的文章,发现这位励志楷模不仅擅长散文,尤其政论文见长,他议论明畅,笔势雄浑,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他的文章不仅百姓喜读,连皇帝都爱不释手,成为朝廷士大夫争相传诵的范文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

他的儿子苏轼更是了得,不仅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

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当听到《明月几时有》,就想起这位文坛大家

每当吃到“东坡肘子”,就想起这位北宋美食家。

每当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让这位大文豪引着进入悠远意境

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文学理论中含混的评论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化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璨若星河的文化史上,有许多文化巨匠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在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组合”“并称”等,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例:

王炸组合:李杜人物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诗句: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评价:要是这两人说在写诗方面排第二,那么估计无人敢称第一。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而在这其中,又属两人成就最高。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一来说其仙风道骨,颇有名士之风;二来说其才高八斗,令人望而生羡。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巅峰,对后世诸多文人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杜甫便是他的一枚迷弟。曾有人做过统计,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或诗中提及李白的,数量颇多,但李白却几乎没有应和之作。但这并不影响杜甫的历史地位,相反,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因为对社会现实的沉重关切,被誉为现实主义伟大诗人。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高。”可以说,“李杜”二人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明星。一门三杰:“三苏”

人物:苏洵 苏轼 苏辙

代表作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评价: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上,苏东坡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点,更厉害的是,他的父亲和弟弟也很牛。老苏(苏洵)带着俩儿子进京赶考,没想到同时名满京城。即便放眼整个华夏文明史,也很难有哪个家庭能像“三苏”这样光耀千古。其中尤以苏东坡最为耀眼,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去概括他,他是文学家,还是美食家,还是书法家,还是哲学家,甚至还是水利专家,即便因为政治迫害而一生辗转,他也没失去身上那份旷达与乐观。诚如他在词中所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永远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

人数最多:唐宋八大家代表人物: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柳宗元 三苏 曾巩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杜,这个组合,凡中国能称得上有点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李白,杜甫,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一个浪漫,一个深沉。为什么不新鲜了呢?这就好比大米、白面,好则好矣,因为大家都在食用他,自然就不是什么希罕物了。

如何理解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模式。陀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具有对话性。

复调***打破了作者立场对文本内部声音的独断,从而超越了狂信,而又使作者立场以“多元中的一元”的身份进入文本,从而超越了犬儒。复调***的对话性的最终指向,是要缩短思潮前沿与公众间的距离,提供自我启蒙思想操练的场所。而由于21世纪社会整体公共空间的变化及信息部落化的趋势,复调***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巨大挑战。


一,“复调”如何实现及其本质属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阐述的复调***理论,早已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门显学。[_a***_]史上的所有经典理论,都是建构于独特的时代背景之上并试图对该时代的重大矛盾或问题进行解释或回应的,这些矛盾或问题绝不局限于文学内部。九十年前(《陀》初次出版于1929年)的理论体系,是否还能成为当代***创作及文学批评之圭臬,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是否仍能维持其有效性,是否需要学理上的修正或扩充?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学理基础进行严密的考察。 巴赫金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在对陀氏***的解读中,他发现陀氏***有一种区别于以往一切***的特质:“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把陀氏***的这种特质成为“复调性”。 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上面的定义,就容易导致一种对复调***理论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即***中只要展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就可以算得上复调***。如按这般理解,那么在陀氏之前,展现多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识的***简直多如牛毛,显然不是巴赫金所要强调的。巴赫金对复调***有严格的界定。首先,不是任何声音和意识都足以构成复调。巴赫金在将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时称:“即使可以说存在许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那也只能是就莎士比亚的整个创作而论,不是指他单出的戏。

每出戏里实际上只有一个充分价值的主人公声音,而复调则要求一部作品中有多种充分价值的声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声音,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意义上的人物的对世界的视角

作者权威并不高于文本中呈现的各色话语。“复调”中的各种“调”并非一方附庸于另一方,如果说它们具有某种统一性的话,那这种统一性也是在更高维度上(这种维度非任何一方所能囊括,甚至突破作者本人的权威而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说的。 复调性的实现需要思维方式、创作路径乃至***结构全方位的变革。在独白型的***中,主人公是作者意识的对象化,主人公的议论往往代表作者本人的立场,而在复调***中,主人公并不是作者意识的纯客体,其议论与作者本人的议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后,要把在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声音和意识(如前所述,一般的声音和意识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向重大社会思潮层面发掘)实体化,贯彻在具体的***之中,把主观抒情转化为一种戏剧化的呈现,使***具备成为各种思潮舞台的可能。


在这基础上,还要这些思想实体化的人物乃至人物内心世界的不同层面构成对话关系,相互独立而又在彼此间映照对方,在这种对话之中,各种思想的形态、性质及发展前景也就呈现出来了。这也是陀氏***中的人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冥思苦想、诘问世界并自我拷问的状态的原因所在。巴赫金总结道:“他深刻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对话本质,思想观念的对话本质……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体现在他人的声音中,就是体现在通过语音表现出来的他人意识中。”

复调***社会功能的衰退,正是人类社会多元化、“整体复调性”的必然结果,复调***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是有其功绩的。现代社会的话语方式变革,也使我们无须依赖单一的对话手段并对其寄以过高的期许。 面对时代的挑战,复调***的作者需要进行自我选择。有意识地创作复调***者,大多都有某种文学或思想上的使命感,如果他们意识到复调***的危机,那么,是否更换创作路径,就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复调***外向型的、公共性的、工具性的维度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了的话,那么,其内向性的、体现个人思维方式的维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凸显出来。

复调***的精神内核——超越犬儒与狂信,对思想者的自我人格锻造,以及在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上寻找一种不同流俗的认识视角,是弥足珍贵的。如果说,信息部落化的大趋势助长着独断论的狂信,而在这趋势面前的无力感又容易滋生去崇高化的犬儒,那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人,至少体现了某种英雄主义色彩。是否继续“复调”,选择权在于个人,都应该获得尊重,而那些坚守下去的作者,也许他们会输给时代,但值得我们寄以道义上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