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鉴赏一首诗,文学理论分析一首诗

  1. 如何赏析苏轼的《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为何王士祯评其“字字惊心动魄”?
  2. 如何鉴赏一首诗好不好?

如何赏析苏轼的《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为何王士祯评其“字字惊心动魄”?

《蝶恋花》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文学理论鉴赏一首诗,文学理论分析一首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官场上的浮沉,使他的诗词也紧紧围绕着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想法。面对人生的挫折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令人敬佩,面对亲情时话题时让人落泪。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中》写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那么这首词单从词面上来看表达作者在清明节时思念亲人的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当时在镇江任职,在小院里想起了对面杭州的亲人,由于苏轼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去过家乡,所以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文学理论鉴赏一首诗,文学理论分析一首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为什么王士祯评价此诗“字字珠玑呢?”那么我认为主要还是赞扬苏轼在词中的家国情怀,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遭到金国的大举进攻,所以也诞生了许多的爱国诗人李清照,陆游,等等

所以我们在这里单纯的把这首词看作是思念家乡的亲人肯定是差强人意的,所以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这首词。

苏轼有很多词都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和报国的热情,那么在我看来这首词也一样,表面看来是表达思念之情,实则为作者是为了抒发报国的豪情。所以王士桢评其“字字惊心动魄”

文学理论鉴赏一首诗,文学理论分析一首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事阑珊芳草歇

角声吹落梅花落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善文,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词,诗清新豪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清旷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俱佳,和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主神似,犹擅墨竹、怪石、枯木,作品有《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到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销魂,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春天将尽,花草凋零,芳菲不再。久处异乡,转眼又到了一年清明节。黄昏时候,坐在落红满地的小院里思念亲人,偏偏又听到了伯劳鸟的凄惨叫声。和亲人近在咫尺,却分为楚越界域,不能相见;好久没有音讯了,只能极目远眺,黯然神伤。五更时刺耳的角声惊醒美梦,淡月如梅,让我这客居之人心碎。

写作背景

这阙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因上书陈述新法弊端,得罪了当时掌权派代表王安石,王指使御史在朝堂之上指责苏轼的过失,苏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当时暮春,苏轼在镇江办理赈灾事宜,半年没有回家。这阙词就写在这种情形之下,前途未明,心境渺茫,孤身在外,难免旷寂悲凉。

赏析

就是上下两幅画:

  • 上幅春意阑珊,芳菲将尽,旅居在外,想着清明节不能给祖先扫墓,不能和家人一起踏青,无限悲戚。芳草,歇;清明节,未归;黄昏,小院,说不出的孤独;落红,啼鴂,道不尽的萧索。字字应景!
  • 下幅望穿秋水,音书全无,五更无眠,心碎欲绝。咫尺江山,分,楚越,望而却步;目、断;魂、销;音尘、绝;梦、破;心、欲折;角声、吹落。句句珠玑!

整阙词六十个字,仿佛信手拈来,实则缺一不可,没说一声悲,却让人恍若看到那悲凉的境地;没有喊一句苦,却让人感到心底的那无奈的凄苦!暮春落花,小院黄昏,月落啼鴂,把那一份孤寂惨淡衬托得婉转曲折,真挚感人!明朝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鸟啼、花落;梦回、月落,一境残一境”。

所以清代王士禛才在《花草蒙拾》中评价:

"春事阑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惊心动魄!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蝶恋花》这一词谱名称,本身就富有诗意,其名出自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又别名为《鹊踏枝》,《凤栖梧》,《雨水同欢》等,大多写相思之情的。苏轼的这首词,虽不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那样脍炙人口,但也是伤别诗中的佼佼者。原词如下: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这首词受到王士祯极高的赞誉,认为它读来“字字惊心动魄”。为什么这样说呢?

词的上阕,层层铺垫,写忆别,极力渲染时令,地点,环境之凄凉。整首词如剥洋葱一样,剥到最后一看,什么也没有,是空心的。这首词写到下阕,词人已经魂飞魄外了。词的开篇三句点名了时地。和煦的春天,将尽未尽,百草已不芳。此谓第一层,客里风光,为其二。其三,又过了清明时节。清明时节,是和亲人一起踏青,扫墓,祭祖的日子,而我却偏偏久客异乡,只能空自追忆了。况且,日之将暮,落红如雨,在加上远处又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悲啼,怎能不让人魂悸心惊。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铺垫了六层离别的境地,景色凄迷,情致深婉。其中,杜鹃鸟的鸣叫,是春将尽,夏将至的重要标志。

词的下阕,直抒胸臆,写伤别,抒发归梦难成的骨折心惊之情。咫尺江山,意为我们的距离很近,然而,我忙于公务,你我虽然在相邻的吴楚之地,也无法相聚。你望穿秋水,魂魄离散,依然音信全无。目断,极其凝练,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境相似。魂销,出自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五更时,梦中醒来,别梦难成,不禁心折骨惊,无比沉痛。语出江淹的“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伴随着阵阵角声,月亮已经隐去。斜月,角声,和肝肠寸断的词人已融为一体,情与景谐,境与意融。看来,王士祯称这首词为“字字惊心动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苏东坡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其实,他也写了很多具有婉约风格的词,正因为他博学多识 ,才在各方面都成就斐然。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这一年,苏轼因在镇江赈灾而半年不得回家,在一个暮春之夜因孤寂思家写下此词。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上阕中由春逝之忧引出客居异乡的怀乡之情,暮春时节,春意渐消芳草凋零,看着异乡的风光,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时节,黄昏时分坐在小院中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恰逢落红满地,处处啼鴂声。

在下阕中,苏轼以芳草,落红两件眼前的春事颓败之景,和恰逢清明独居异乡的事实状态,再加之黄昏、啼鴂声的寥落意境,将伤春、思家、落寞的客观情景和身心状态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使景和情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伤春忆别中,离家怀乡的伤情别绪更甚一层,于是在下阕苏轼更为深层直白地抒怀了思乡之苦:想到亲人与这客地并不十分遥远,只是咫尺之间不能分身相见,望断天涯却还是了无音讯,人就在这样的忧思伤情中昏昏睡去。词的最后苏轼以“梦颇月落”来结尾,五更时分号角声惊醒了梦中的自己,如梅花一样清白的月亮也被这角声惊扰地落了下去,心下伤怀欲碎,最后全词在一种了无边际的落寞伤郁中结束。

这首词的思乡之情中,由春逝,清明作时节背景,由黄昏到凌晨天色近破晓(五更为凌晨三点至五点)作具体时间背景,在这些易使人感怀的时间点中,穿插了种种引人忧怀的意象,融合词人自身的历史境遇,寥落伤怀,使整首词情景相合,个中寂寞乡愁直抵人心。

接下来解答第二个问题,为何王士祯评其“字字惊心动魄”?

(农历)三月阳春,空气清新,鲜花遍野,草长莺飞,春意盎然,赏心悦目,欢乐无限。但是好景不长,这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又是一年清明节,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久居异乡,黄昏时节独坐在小院里,孤单寂寞,无限惆怅,想亲人,思故乡,不禁潸然泪下。恰巧这时有一只伯劳鸟从头顶飞过,更激起诗人的乡愁!寥寥几字,把诗人思亲之情达达得淋漓尽至。读之无不为之慨叹。故王士祯评此句“字字惊心动魄”。


如何鉴赏一首诗好不好?

首先看格式,看诗体。格律体就遵守格律,自由体就遵循自由体的一般规律。如果是七言或五言诗,然而却又不遵守格律,那么它离好诗的距离就太远了。

第二,看意境和其思想境界能不能让人浮想翩翩,引人入胜。

第三,看其修辞手法是否用到恰如其分。

如何鉴赏一首诗好不好,我是这样认为的_第一点,要看整首诗的表达句式够不够通顺,也就是句式上不上口!好的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让读者记忆犹新,容易记住!

第二点,要看韵脚!韵脚是诗句之间音韵美感的粘合!常言说_戏怕跑调!歌怕跑音!诗也一样,如果失韵了,就会失去诗的风韵!让人觉得读之乏味!

第三点要看律仗!诗律与音符音律一样。要有起有伏!一唱一和!这样才会让句式更加优美!但现代诗歌就不一样了!应该说诗是精品!诗歌通俗一些。好的诗句以尊守诗律规则为上,这样会少一些争议!真正好的诗作会守律。不是守律就写不出好的诗句了!

第四点要有意境!有意境的诗词才会充满灵魂!有意境才会脱俗!把灵感触入句理行间,让表达的景物充满感情!让感情以物代答!这就是诗的意境。

第五点要让诗词的表达充满意境的想象!也可以朦胧一点!以四两拨千斤的力度,把读者吸引到无限的想象上!让你的短诗充满长篇导引性!真正做到小诗文章

一首诗概括的就是一篇文章的缩写!能大就能小!能缩就能扩!如果一首诗缺少了意境与想象力,也就失去了一首算作好诗的价值!真正的好诗,除了朗朗上口,既压韵,又守律,会让诗的表达意境充满朦胧或想象力之中!

谢谢朋友们的阅读!欢迎讨论诗词创作的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