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阅读文学作品 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1. 请问文史、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 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总结来说,当代人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3.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请问文史、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谈谈我的理解。

文史

文学与历史,偏重于历史资料的研究、整理、阐发,也不乏好的史料创作极具文学价值。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阅读文学作品 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

更多在于情感、想象、意识形态表达,不在乎历史真实性、现实性,重在以某一种艺术形式,较好的表达胸中块垒。

文化

阅读文学作品 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文史与文学的孕育者,同时也被文史、文学所塑造。文化往往在一方水土由一方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抽象出来。

三者内涵范围排序:文化>文史>文学

三者表达力度排序:文学>文史>文化

阅读文学作品 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直到近代,西风东渐之后,文史、文学、文化的概念才慢慢起来,建立起各自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在我们许多前人的作品里都看得到。

时候,我也想肉都烂在一个锅里也很好,不打架、很省力。

毕竟,现在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分的太多、合的太少。

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所有精神和物质活动及成果,其外延包括文史。而文史则主要是指文学和历史,也含有文学之外的文艺理论,社会历史理论和哲学内容。文学是指文艺理论和小说散文诗歌等。

文化就是形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终结果是集体人格!文史,是历史的文字记载,有很多具体方式!文学,是文字的艺术表现,包括了各类古今创作!文史和文学都属于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

谢谢你的问题。

文史,是文字以文学表叙记录历史的印证,所以说文学和文史皆成典籍。在自然变化,天地而就,人类在生存条件、恶劣环境思想进化、共享伤为的长期劳动和滋养中,产生了意,升华了识,逐渐,迹步形成了形式,形态,凝聚了精,求知不得的神,化为了人的气!

现实我们知道和求学的历史,是贤圣记录和客观的评价,记载留下传典承字的,也是文字的继续当学的承恩。

古代的、经历的、想象的、与我们现代绝对不会一样,我们现在的认知和谈古论今,太多太多的是从典籍,传说,民间艺术,编制所记录和记载而来。但是,专家学者或各个层面,为考证历史的迹象,经过漫长的讨论,比较,论证,辩别等一系列的工作,才会让后人知道了历史,了解了历史,以史为鉴,也让世界知道了中华古老的文化,二十四节令中的惊蛰!

研究的课题太大,我简单的理解,请您多指正!

文学概念四分法,包括散文诗歌,***,戏剧曲艺电影剧本。文史比文学概念大,一般指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哲学。文化大概念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和文明概念类似。小概念指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经济,旅游,宗教,哲学。以上只是粗浅的理解。目前,还没看到关于文化的规范的定义。

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总结来说,当代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个人认为当然是读懂先贤的那些智慧以及理论,不过首先这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因为古人的言辞有的受时代以及朝代的影响,表述晦涩难懂,往往需要深刻的去理解,不过即使这样,也常常理解错误或者曲解;

再者古人言论善于归纳总结,从先前的万事万物能归纳成五行学说即可证明,这恰恰与外国人的思想不一样,外国人思维可以把一项理论拿出来研究吃透后进行细化,逐级进行解释说明,就像“把大象放冰箱需要三步”一样,他们会把这一过程详细拆分,变成大众普遍能接受的理论,进而让大众觉得通俗易懂,好接受,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所以个人觉得经典始终都是经典,不是没有意义,是没有掌握精髓!~

阅读经典的意义,我认为:

一、了解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既然是经典,肯定有它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那它必是优秀的,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也更有利于继续传扬下去;

二、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气质,做一个有趣更有魅力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过的书都会在你的言行举止上留下印记,时间久了也会反映在面相上,我们讲一个人儒雅不单单指谈吐举止,还看面相,这就是读传统经典的意义。自身有趣了有魅力了,你也会遇见有魅力的人,从而提升自身层次。

三、传统经典教会我们洞察人性,在现实中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经典中历史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历史便是讲人性,尔虞我诈中如何击败对方达到自身目的,所以现实社会中人性的阴暗和计谋都能在传统经典中找到原型,从而有针对性地保护自己。

四、传统文化经典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已经融进我们的骨子里,今天道德评判标准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仁义礼智信已成为普适价值,婚丧嫁娶无不受传统经典影响,从而教会我们做一个明礼不逾矩的文明人。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历朝历代时间的积累,[_a***_]的使用认可得以传承下来。

先说说过去人们阅读经典的作用与意义。

春秋战国孔圣人带领七十二***周游列国开始,教育体系粗具规模,礼制,师道得以确立,那个时候身教言传并重。

到了秦汉以后,十三经已是教育体系的只要内容,及至汉武帝***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把经典进一步归纳。对后世的教育起到更加深远的影响。

从那是起,四书五经成为学堂教育的主要课程,直到清朝末年,西方教育体系传入中国,才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形成了现有教育模式。

那么通过这样简单的梳理,也就明白了经典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了,当然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中也一直有相关的内容。

每当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困扰和危机从而需要去祖先那里寻求帮助和解答的时候,经典就会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谢谢题主!您提的这个问题我特别喜欢

英国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读经典的意义!

传统经典可谓汗牛充栋,那么阅读重视经典,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又有哪些意义呢?

读经典可以使人增长见识,启迪智慧。

如《资治通鉴》这部历史著作,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阅读《资治通鉴》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历练思想,增长智慧。

元末明初胡三省曾评价:“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所以在我家的书柜里收藏的经典书籍里就有胡注《资治通鉴》。

阅读经典还可以使人明德励志,修心立身。

大学》里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惟有文化凋敝年代,才会出现荒唐一幕:弱智提问理直气壮,脑残回答正儿八经,仍在饶舌“书读圣贤”祖宗话题。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虚妄非 —— 早干嘛去了?还要起劲“革命”?还要作死“造反”?还要继续阶级斗争、文化批判、批孔批儒、反美反帝、山呼万岁、顶礼膜拜?

此处须要慎重关照:“经典”二字,尤忌滥用。若非经风沐雨岁月砥砺,任何三五十年的逢迎溜须,都是扯淡。

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在农村并不是所有农户都会给逝去的家人坟前立碑,这个可能与家庭富裕程度会有一定关系,一般村里有钱人就会有立碑讲究,而普通农户往往并不注重,只有坟头而已!而关于立碑时间,一般需要守孝三年之后才能进行立碑工作,三年内是不能扫墓添土的!而关于在坟前墓碑上会写哪些内容,一般会事先刻好坟墓中去世者的名字、身份和生卒年月日,以及立碑后人名字、安葬和立碑时的年月日等内容。由于立墓碑会有很多讲究,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至于题主说到的这几个墓碑上常见字眼,下面就结合我们这边农村的情况简单聊一下:

关于墓碑文字“故”:就是指逝世、离去的意思,也就是指坟墓里安葬之人!

关于墓碑文字“显”:也可以为“先”或“顯”,这其实是对去世之人是敬辞。例如“显考”是指先父,是对于去世父亲的美称,而“显妣”则是指先母,是对于去世母亲的美称!

于墓碑文字“考”:也可以用“父”,一般是指坟墓中安葬的父亲。由于去世之人多为长辈,一般在墓碑上会加一些尊敬之语,以表后人尊敬长辈之意,因而,如果农户家的父亲去世后,往往就会在墓碑上称呼为“考”或“显考”。另外,亡故的男子也会加“公”或“府君”,这可能与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一家之主有关系!

关于墓碑文字“妣”:也可以用“母”,一般是指坟墓中安葬的母亲。同样原理,为表示敬重亡故的长辈,如果农户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这时墓碑上就会称呼为“妣”或“显妣”,同时,一般对于坟墓中的女子也会加“氏”或“孺人”。

如果一户人家的父母都已经过世,这时在墓碑上书写就会遵循传统夫妻关系中的“男左女右”,也就左尊右卑来进行排序!而对于逝者的生卒年月日,一般会刻在墓碑中榜的两侧,也会依照男左女右顺序排序,大多会将年月日都写齐全,以便后人能及时了解先人的情况,以便更好的写清家谱或家族传承!

而最后关于立碑人,一般会刻在墓碑的右边,也称为“虎边”,按理说坟墓主人的子女都应该写上,也会按照长幼尊卑以左尊右卑排序,如果子女中已有去世之人,应该要在名字上加框标注,以便后人能更好的识别了解!不过,有时候子女过多或有些后人不愿镌刻自己姓名,这时就可以刻上“子女敬立”、“叩立”或“百拜敬立”等文字方式也是可行的!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古代立碑多有讲究,但凡为亡人立碑者,碑阳必有"故、显丶先、考丶妣“等字样。此乃何意?下为我之浅识,仅供讨论。

"故"者,顾名思义即"亡故"之意。"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亡人德高望重或业绩显著者,一是指亡人的长辈皆逝,亡人为在世辈份最大者。"先"则指长辈在世而晚辈先逝,如爷或奶在世,而父或母先逝,子为父立碑称"故先考",为母立碑称"故先妣"。"考"指父,"妣"指母。如"如丧考妣"之意为"就像死了父母"一样。就其墓碑碑阳而言,"故显考"丶"故显妣"、"故先考"丶"故先妣"及立碑人"孝男xxx",亦显示了立碑人与亡人的亲缘关係。

这些都是古人丧葬文化里面重要的一部分,其实人的一生中,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就是出生,第二就是婚姻,第三就是死亡,但是在这三者里面,死亡又是最严肃和隆重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对待死亡我们是最严肃尊敬的,出生亲人朋友可以不来,结婚一些亲朋好友可能来不了,但是死亡亲朋好友一定要到场送行。



死亡的过程到后续事情的处理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这些基本上都会按照去做,很少有人敢在死亡的一系列程序上面做文章,过去对这方面的规规矩矩是最讲究的,现在也是差不多,在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在丧葬文化中人们如果有选择,基本上不会有人真的愿意改变。

现在除了埋葬方式有改变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该进行的仪式还是要进行,该有的东西还是会有,就像墓碑上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按照古老的格式方式留字的,而且格式基本上都是复古的形式,这也说明了我们民族在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说明了其实我们骨子里并没有抛弃我们的文化。

现在有人要求大众抛弃传统文化,把这些说成陋习,真是太搞笑了,别的国家都在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认可自己的传统文化,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只有我们是在毁灭自己的传统,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急着破坏消灭自己的文化和过去,只有我们自己在这样做,注定成为历史的污点和笑话。

言归正传墓葬文化中,墓碑上的内容记载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墓碑上的叙述基本上就是记录了墓里面躺的是谁,当然了普通人的墓碑是比较简洁的,不像一些达官贵人那样有着详细记载一生事迹的墓志铭,墓碑是普通人记载墓葬中死者身份的证据,让人第一眼看墓碑就知道死者是谁。

在农村生活的人都应该见过墓碑上面刻有考,妣,显,故,等这些字,只要墓碑上有字,这几个字至少有三个会出现在墓碑上面,这些代表着什么样的意思呢,其实这些就要从上古时候说起了,这些属于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出自《礼记,曲礼下》里面,对家庭成员生前死后的一种称呼。

考是指父亲妣是指母亲,这些是亡父亡母的称呼,显代表的意思是对故人的称谓,代表是先人的意思,属于对已故先人的一种尊重,故代表的是死亡,当然在丧葬文化中用死或者亡来叙述是非常不尊重死者的,所以用故来代表死亡,在书写格式上面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并不是随便乱写的,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

一般的普通人并不像达官贵人那样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在墓碑上面达官贵人用的都是表达功绩的一些文字,而普通人对社会影响不大,所以在墓碑上面基本上都是以德来表述而不是用功绩,这是区分非常明确的,在古代也是非常严格的等级限制,现在我们用的都是以德叙述的墓碑撰写形式。

在先字和显字的运用上也有讲究,先字代表的是对已故的人的一种敬称,比如说先考先妣,显字用的就需要特殊的意思了,属于德字上的赞美,如果故者生前在家族中地位高而且有德,那么用显字就比较合适,而且显字使用使用上死者生前属于最高辈分之人,在他之上已经没有了活着的亲人,而在他死的时候后代人丁兴旺,在这种条件下用显就不会闹出笑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所以在这些上面一点都不能马虎,不能有一丁点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