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黑死病时期欧洲文学流派

  1. 如何理解西方绘画发展史?
  2. 为什么说人的物质需求越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要就越高?“美”是人的本质需要吗?

如何理解西方绘画发展史?

个人认为去学习了解西方绘画史是中国人学思想改变的最好方法之一。西方绘画史建立在西方哲学体系之上,世界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东西方各有所长。以东方人的思想去学习研究西方艺术思想特别有趣。

西方 建立在原罪和人性批判基础上的绘画艺术,在社会每个变革时期都起着批判引导社会思想的发展,追求对真理,道德,科学视觉的突破。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人性光明。

当然由于西方艺术追求现实科学的局限性,以及文化背景的限制,同时会导致对现实认知以外的一些不正确判断。理解学习质疑的科学精神是西方艺术史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点个人浅识,仅供参考。

黑死病时期欧洲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说人的物质需求越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要就越高?“美”是人的本质需要吗?

艺术这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所以艺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神奇,“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只不过是以生活为素材,那么,为什么说人的物质需求越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要就越高?“美”是人的本质需要吗?

人的物质需求越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要就越高,“美”是人的本质需要

开篇已经简单提到了,艺术这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这话很容易理解,因为艺术只是艺术家思想情感表达,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都是如此,音乐是艺术家用声音还原现实世界,绘画是艺术家用图像还原现实世界,这其中可以多一些夸张的表现手法

黑死病时期欧洲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时,眼里心里是不会有“艺术”这东西的,艺术是一种奢侈品,自古以来,都是因为人们有钱,才发展起了艺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人类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仅仅着眼于物品的实用价值,转而开始对其进行美化,由始,原始审美逐渐产生,

然而,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原始审美观念的萌生,再到完整艺术品的出现,原始人走过了石器时代这一艰难而漫长的岁月,这从中也说明了,人的物质需求越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要就越高,还有就是,被后人看作是西方人类文明新生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

靠海的意大利,尤其是佛罗伦萨率先发展起商业,拥有雄厚经济基础的佛罗伦萨开始寻求精神和文化艺术思想层面的上层建筑;“美”并非是人的本质需要,所谓“本质需要”,那是必不可少的需求,通过现象看本质,现如今的某些艺术形式,恰恰一点都不美,甚至是奇丑无比,不但不受排斥,反而还受追捧。

黑死病时期欧洲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般都认为,艺术是有钱人玩得东西,穷人更多考虑的是吃穿的问题,哪有闲工夫去享受什么艺术?

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随便翻看一下艺术史,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在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自己也享受到了艺术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所以说,玩艺术虽然不是什么廉价的事,享受艺术却并非有钱人的专利。物质生活水平和艺术品味并不是一定成正比的,艺术品味粗俗不堪的有钱人比比皆是。

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和艺术美其实并不是同一概念。艺术是和哲学、宗教、***等相并列的社会意识形态。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等等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音乐、舞蹈等等表演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综合艺术;此外还有文学语言艺术等表现形式。

而这些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美,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美。艺术品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而我们能够见到的艺术美也是种类繁多,几乎一切种类、样式的艺术作品中都有艺术美的表现。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对于艺术美的追求和享受都是一致的。在艺术品面前,只存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区别,艺术美带给人精神上的满足并没有贵贱之分。

就如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懂得艺术审美的人都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两方面来鉴赏;不懂艺术鉴赏的人则习惯于停留在像与不像的审美标准。懂不懂艺术与物质生活是否富足并无直接关系。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也不是一个概念。

一件艺术品摆在人们的面前,大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观赏进行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也就是通过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引导欣赏者进入艺术家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对一幅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与欣赏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为有直接关系。高雅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营造出来的艺术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这样的精神境界,物质生活富足的人需要,穷人同样需要。

“美”是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在人的生活中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是从低到高逐渐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了需求层次理论,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5类,依次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发展。通俗的说,***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他需求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而当人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后,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物质生活越满足对美和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的原因。古语说:温饱思***,物质生活满足以后,人就有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是一种普遍的[_a***_]规律。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满足,从理论上讲必然导致处在精神世界顶端的“艺术”和“美”大放异彩。

但是,世俗的一切,远没有理论上如此脉络清晰。它常常与理论产生不可思议的逆转和偏移。

艺术和“美”,是某些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所有人的终极需要,但是能否出现引发终极需求的“触控点”,这才是关键。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和深究。在这里简单表述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仅作参考。

读哲学和美学的应该都知道张世英教授,他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我以我个人的理解,做一个比较通俗的解读、以及结合现实的分析

欲求境界原本是指处在“主客没有二分”时期,在婴儿阶段,我们只有满足个人“最低生存需求”时的境界。

但是,成年人当中,也不乏一些以“欲求境界”为主导的人。

而如今,这种“我行我素”,打着“人性”的幌子去追求自我满足的人、那些动不动就害怕被“道德”***的人,往往就是这种处在“欲求境界”的人。

时候人的境界,“与动物无异”。也就是说,是最不具备“人性”的时候的特征,所以,谈何人性呢 ?

求知境界就是我们人类由“主客不分”到达了“主客二分”,有了“我”的意识。于是就开始了对“我”本身以外的一切未知的探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