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儿童文学理论基础

  1.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如何从文学理论角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写的《草》?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平常的语句紧抓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 野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春生而秋枯,年年循环往复不己。“一岁一枯荣”也是这个意思。但作者写作枯荣而没有写作荣枯,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创作意境。写作荣枯,就把春草的意境变成了秋草,那么便不能与三四句很好的衔接。
  •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充满生生不己的意境,三四向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由“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化而成形象的画面。这就把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完美的铨释出来了。作者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作“野火烧不尽“从而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强调毁灭的力量和痛苦,是为强调再生的力量和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茎叶给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烧不尽“,大有意味。

烈火再猛也无奈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便会蓬勃复苏。回答火行凌虐,那是野草绿色的旗帜。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抽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儿童文学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儿童文学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释题:(一)凡以“赋得某某”为诗者,皆专咏“某某”也,盖取“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之义。然诗人咏一物一事,必“比物连类”,以“得其指归”,故本诗诗题接以“送别”二字,以为指归。(可参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

(二)”古原”,唐时专有其地,盖在长安西北郊外,为公子王孙游乐之地。(可参考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释诗:(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之不畏“寒”也。

儿童文学理论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之不畏“炎”也。

(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草虽世之“寒热”不能“屈”,然衷于“古道热肠”者也。故攘攘于“古道”而无畏,汲汲于“荒城”而无惧。

先来复习一下这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然后了解一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其次了解一下白居易写《草》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诗原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作者为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

据上可知,白居易在准备科举考试中题写了《草》这首诗,此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家喻户晓、广为传诵,不论作者当时写此诗是寓意抒发还是讽刺及针砭时弊,单从字面上看,字词简单,诗句平白,但是从其延续的时间跨度来看,不得不让人惊叹,此诗的深意以及达到的文学艺术效果,白发老者和懵懂小儿都能传唱,其诗意和诗境不容小觑,该诗所体现的去伪存真、进步生发、对生命的赞扬、对高瞻远瞩的赞颂、以及拼搏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着实让人惊叹,也正是如此,赋予了该诗从古流今的绵延生命力,正所谓,“自古多少英雄事,布衣百姓知几家”,敬请飨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