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苏轼文学理论成因

  1. 大文豪苏轼,文采过人且学识不凡,为何在仕途上如此波折?

大文豪苏轼,文***过人且学识不凡,为何在仕途上如此波折?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之所以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和实行变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而且卷入“乌台诗案”,虽然政绩斐然,如在杭州筑“苏堤”等等。但最终不被皇上信任。后来,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再次被贬至惠阳。最后,在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又复任朝奉郎,六十五的苏轼病逝北归途中。

东坡先生一生坎坷,三次遭贬;为官清正,造福百姓;诗词书文,千古不朽;全能大家,后世楷模。

真是:

苏轼文学理论成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苟且偷生一世熊,大难不死真英雄

贬谪成就千古诗,坎坷练出好笔锋


简单来说,苏轼就是他本人定义的那样───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文学理论成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这个可以说是有宋一朝的最著名文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最负盛名的文坛领袖,文化魂胆,称之为文豪当之无愧。他年纪轻轻就在几大科试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深得当朝文化大员的赏识和厚爱,被文坛前辈极力拔擢,尽得风流。

自己也确实博闻强识、学富五车,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且还首开了宋词豪放派的先河,首倡文人字画,他的书法自带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尚意而丰腴,成为文人字画的鼻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样的一个人,却真的只是耽于知识的布露传播,而不计较或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或者他人忌讳。一如他自己对自己的嘲讽一样:

苏轼文学理论成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次,东坡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的妻妾: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发问,一个说学士学富山海当世名流,当然是一肚子文章了;一个说大人游历天下,遍访古贤,当然是一肚子见识了;侍妾王朝云却说:学士乃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听后哈哈大笑,恰好正和他的心思,感觉还是朝云了解我。于是越发喜爱这个王朝云,引为平生知己。朝云死后不复再娶,直至终老。

所以东坡居士在王朝云死后特意写了一副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不合时宜这句话搁在苏东坡的任何时候都不为过───对于旧党来说,他是满腹新意的时代俊彦,是***旧势力想要革除弊政的新锐;而对于立意改革的王安石来说,他却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保守派,是阻碍变法的顽固势力,闹得两下都没得信任,两下都不吃香,自然就很难和各个派系人马达成共识,也就只能孤零零独立于党派之外,做了一个孤家寡人,于政体国事自然就差池了、多舛了。

谢邀!每个人遇到事情和问题时,都会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然后拿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办法和方法。准对事情、问题的属性,个人的这种行为,也称为这个人的"智商"高或"情商"高。

苏大人才思敏捷、能诗、善文,被人公认为是世上少有的"大文豪"。这只表明了他聪明、好学,反应快、记忆力强,所谓"智商"极高。但他仕途坎坷,屡屡受挫,也表明了他不善变通,"情商"低。

老实说,一个人两商的确立,"智商"主要取决于先天,而"情商"的形成,则主要受到后天的影响。来自于家庭、师长,成长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受到做人要正直的教导。他率性耿直、乐于助人、光明磊落。出仕后身处官场,但对遇到伤害到民众利益的政令和事情,敢于大胆发声。甚至不计个人的前途、安危,这种低"情商"正好说明了他身上,具有的:男人敢说、敢当,大公无私、正气凛然的优秀品德,没什么不好!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川眉山人,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一门三父子,俱是大文豪,苏轼文学可以说代表了宋朝文学的最高成就,然而,文***过人的苏轼,在仕途上却走的极为坎坷,波折不断,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运不济 。他刚出来做官时,就遇到了王安石变法,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变法有自己的思考,不被王安石所喜,站到了保守派司马光那边,后来就被贬到外地做官,接触不到京城的核心人物,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也就不算深刻。

二、坚持己见。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等保守派占据了朝堂,本来可以翻身,谁知他又发表了些见解,就是既不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又否定王安石变法,于是得不到保守派赏识,没有上升的机会。

三、被冠派别 。 以司马光等为首的保守派失势后,苏轼又被认定是"司马光派系" 被冠以"元佑党人" 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岛上,好在宋朝不杀士大夫,苏轼才因此而保住了性命,不然光乌台诗冤案苏轼就会被砍头。

纵观苏轼这一生,虽然一贬再贬,仕途波折不断,但是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从未改变过,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他也能提笔写出流传千古的诗词,他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国古典诗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最豪放不羁的一位,他的一生蹉跎也的确让人感到和他的诗成了很大的反差。

其实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酒暗示了他的人生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这种乐观,以及不为琐事而烦恼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为官所作所为,和淡泊名利,当然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种为官清廉的态度决定了他应该经历的挫折,并且不与王安石苟同,与朝中大臣意见相左,不同流合污,也决定了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放荡不羁。

赤壁赋中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验证了他超前的思想态度,乐观向上的一种处事风格。纵然抑郁寡欢但是能从游玩中获得真谛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