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秋文学作品

  1. 关于秋天的名家名作,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关于秋天的名家名作,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张爱玲的《秋雨》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秋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爱玲的秋雨,以秋的凄凉萧索为主线,写出盛夏过后秋日雨夜的沉闷与萧索。抒发情感,将才与情打成一片,作品中又有着深深进入有超脱过去盛夏的繁荣,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都符合她悲天怜人的性格她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她细腻的笔风,把普普通通的一场秋雨描绘得那么有细腻。从这篇散文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多愁善感。文字中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有人说,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以独特的文字结构以低微的姿势仰视平淡,以高贵的眼神俯视浮华。成为这个时代伟大的“女性代表”;成为当今文坛里私下同鲁迅相提并论的唯一女性;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那座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最美的一朵丽春花;成为这个时代女性一味摹仿的对象。

秋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她文章风格细腻温婉,就其对人物心理的刻划,对文章语言的掌控,暂时内可能无人能超越。作为海归派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写秋名家名作,近代广为流传的应当是郁达夫《故都的秋》。

古人有对大自然崇拜传统,讲究顺时天意。认为天道之常是春生秋杀,还产生了刑罚秋后处决。秋做为季节有丰收、美景,也有随之而来的冬天。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明显,见到草木摇落,雁归花谢,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俗称“悲秋”。

秋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千古悲秋之调从未断绝。李煜“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少”,晏殊“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刘禹锡“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苏轼“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总结为“天凉好个秋”。

但也有其中两首王勃《腾王阁序》和毛泽东《***桑子·重阳》别拘一格。

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恢宏壮阔,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更上一层搂的表现诗人广阔胸襟,读之也豁然开朗。

自然是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样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实在是太美了,让人向往。王维所居住的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在一场秋雨过后,山里的空气如同洗过一般,清爽宜人。黄昏,日落月出,松林很安静,月光照着嘛清清的泉水流过山石上的画面。浣女归而渔舟从。这样的清秋佳景,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