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半生缘的文学理论,半生缘文学价值

  1. 以《半生缘》为例,如何评价张爱玲的“唯美主义”文学?

以《半生缘》为例,如何评价张爱玲的“唯美主义文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人性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

半生缘的文学理论,半生缘文学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首先,张爱玲创作这部***的时候,第一次没有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笔名“梁京”。这在张爱玲以往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而当初最早发表的时候,这部***也不叫《半生缘》,而被命名为《十八春》。《十八春》里,男女主人公们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为爱国,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来到中国东北,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是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的文学理论,半生缘文学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看,《十八春》在《亦报》上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连载,但是张爱玲本人对这唯一的长篇***并不满意。因此张爱玲晚年移居美国之后,从1966年开始改写这部***,名字也改为了《半生缘》。而改写之后,顾曼桢和沈世均再次相遇已是14年后,两个人也不是因为为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的初衷重逢,而是机缘巧合,命运的安排使两个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女在因为误会和隔阂分离了14年后带着满心的悔恨和痛彻肺腑的遗憾再次见面。因此这部***的创作过程从最开始的1950年到最终完成的1968年,历时18年。

某种程度上,她为了迎合政治和时势,才写出了具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政治理想的《十八春》。所以当她到了美国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深为自己放弃了原有的写作风格,生硬地加入了政治成分的《十八春》而后悔,所以重写了这部作品。

作品评价 :

半生缘的文学理论,半生缘文学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生活中张爱玲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浓厚的悲剧意识,性格怪异、孤僻、追求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有恋物倾向,明显的唯美主义的爱情观。从作品来看,张爱玲***的人物情节结构具有唯美主义文学的特征,而其的唯美主义又明显带着东方独特的色彩。

文学不敢评,但是刚刚看完《半生缘》,想要闲聊几句吧?!

以前我是不大喜欢张爱玲的,我觉得她太孤傲了,甚至有些不讲理,无论是和后母还是自己母父母间的矛盾,我都觉得她太强势了。有些无理取闹莫名其妙的感觉~

后来我听了贰婶的《石楠小札》,觉得或许她不是我曾经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我需要在她的作品里去找寻真正的她,特别是歌词里这几句句:

“自认惊叹的桥段终沦为老生常谈” 他与胡兰成的那一段爱情,可以说轰轰烈烈,可以说淋漓尽致,毕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么美的誓言真的很浪漫。可是那样的爱情被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后世的人们也只是当做笑谈,她心里或许还是有些异样吧?

“笔下有太多广袤的字可供选,偏偏生前未出版片刻团圆”这一句我总觉得这是她的文字没有皆大欢喜,没有大团圆的原因。因为这一首歌,我觉得似乎她是个很弱很需要保护的女子,但是有敢于追逐自己的爱情,最后又逃不过命运……

就如《半生缘》里的女子,曼桢那么前卫,那么有思想,最后也落得个替人生孩子,翠芝得到了心中所爱之人,但是日子并不那么幸福,曼璐想要逃避自己是舞女这个身份,却又都是事实……

看完《半生缘》,我觉得张爱玲真的真的很矛盾,但是很现实,她明明应该是个柔弱的女子,但是又不得不坚强,她明明坚强了但又不得不屈服……

我就想知道,头条问答是谁在发问题?这么无聊的问题都能问?怎么不问问我欲封天里我学到了什么?半生缘就是一部***,说实话,放到今天网文时代,我连金庸***都没兴趣了,你们知识分子可以批评网文读者,但是存在的必然性是事实。红楼梦虽然伟大,但是离我们太远,有几个人真正去读它,反正我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就算电视剧版都没看。这些作家也要说过时了肯定有人骂我,不过还是时势造英雄,现代的作家,莫言出名了,但是书我没看过,不是老外捧,谁能知道他。就算出名了,他的书也没看。

我看了很多书,修仙玄幻没怎么看,基本都市,盗墓,恐怖,搞笑,除了玄幻网游类,多少都看了。也许没文化的人都爱看网文吧,九十年代还看平凡的世界之类,后来有了网文,不管是什么***,它只是***,目的是消遣。如果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_a***_]里都没学会的东西,就别想靠***了。

那些抱着写***教育人的作者我想也不会多,只是想写一个故事罢了。

上面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没读过这本爱情故事。我叫当初月色欢迎来喷。

张爱玲骨子里到底是温柔的,曼桢后来的生活虽然清苦,好在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想必生活也会慢慢变好的。曼璐虽然坏到了极点,可一开始她是真的以为祝鸿才会一辈子待她好,况且在那个年代衣食无忧的待遇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曼桢受过新思想教育有新时代女性的向往,这些是从小做舞姬的曼璐所体会不到的,曼璐能追求的就是嫁个人,安稳过个富太的生活,包括最后曼璐托着病怏怏的身体去南京找世均,撑着最后一口气去求曼桢回去照看孩子,都可以感受到曼璐到底是心疼曼桢的,曼璐的狠心也是对自己的折磨,她不得已错了一辈子也亲手摧毁了自己亲妹妹的一生。包括后面帮助曼桢逃离医院的大姐,还有之前照顾曼璐的那个丫头给曼桢说祝家现在的实况,也可以说是张爱玲在心里盼着好起来,还有翠芝那句“将来你的太太一定比我年轻,漂亮……”拿叔惠的太太与自己相比也近于一种负气吧,说她年轻漂亮也许是心有不甘或者嫉妒吧。最后也是一种无奈,不管世均还是翠芝,毕竟有了孩子,毕竟那些年感情还是有的,一个家怎能轻易分散。

本书重复看,反复思考,不是为了学到什么,也许是种心里的寄托,也许是想体味各种不同的人性,也许只是打发个时间,毕竟***源于生活,其延展性亦永远敌不过实质的生活。张爱玲的高冷我理解为不想被杂乱的世俗关系所烦扰,想静静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并无过错,至于她的弟弟张子静,毕竟都是成年人了,毕竟关系不再似童年时那般亲密,不再联系亦说的过去。说张爱玲文学必定得先了解其人。以上不过一些粗浅看法,不喜勿喷。在心里白眼我就好。免得看了也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