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阎立本文学理论,阎嘉本文学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1. 苏东坡、黄山谷为何倡导“书卷气”?

苏东坡、黄山谷为何倡导“书卷气”?

苏东坡《书朱象先画后》有“昔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事详《新唐书·阎立本传》)之语,与宋明以来一直强调书家作品要与书手字匠的俗书相区别,提倡“书卷气”的做法可以并观,颇有文人士大夫自高位置、标榜身价的意味。

黄庭坚《论书》对“书卷气”又做了拓展性的论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道义指人品道德、礼义规范,“广之以圣哲之学”意在多读书,使圣哲的思想自己身上潜移默化,做到高雅脱俗,书法才可宝贵。否则即使功夫能媲美钟王,也不过是俗人俗书而已。这种观点是从苏东坡《跋秦少游书》提出的“技道两进”思想蜕化而来,带有“人品即书品”的***学色彩。

以苏、黄为代表的书法实践与“书卷气”的提出就是针对“院体”的流弊而来,是知识阶层既定立场和价值观念的自身调节。

阎立本文学理论,阎嘉本文学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读多了,自然养出书卷气。书养静气、志气、和气。读书,其实是和自己喜欢的人交流。吸收正能量多了,自然性情充满生气,传达给身体,会融通畅达,体格健康。读书,真好;尤其现在,正好。

谢谢邀请!

苏东坡本身就是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所以他提倡书卷气无可厚非。

阎立本文学理论,阎嘉本文学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寒食帖全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首先我个人非常喜欢苏东坡的书法,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第一、我个人认为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一种高雅之气、君子之气。书卷气***自于书卷,得益于修养,彰显于言行。

阎立本文学理论,阎嘉本文学理论基础课后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自然***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

那么怎么提高书卷气呢?

1、我觉得首先要多读书,苏东坡曾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2、然后加强自身的修养。


苏东坡、黄山谷是北宋时期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倡导的书卷气,其实就是对于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的内涵的和表现的要求。

苏东坡曾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其诗画相映的艺术意趣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常常所说的“书卷气”,是书画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也就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定遗传基因,它一直潜存在中国书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之中。“书卷气”对于中国书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衡量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书卷气”是文化气息,也是文人之气,古代的书画家大都是在当时影响的文人;而中国书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指向,从其萌芽伊始,就与文人有着割扯不断的关联;在它一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涵都受到文人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记录着中国文人审美观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书家画家,许多都是知识广博、眼界高远、精于鉴赏的文化人,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专业修为是相得益彰的。

同时,受书法美学的影响,中国绘画也将表现具体物象的线形塑造与书法的审美观念相联系,使得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特定的审美内涵。在这种审美观念中,线条本身的形态和审美内涵已经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画家通过笔的把握,使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并成为画家表达意念与情感的手段,从而将笔墨变成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汇,形成了中国绘画语汇的独特文化品性。中国书画在历代文人的技法研究、笔墨探索、境界搜求中,始终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为中国书画的诗化追求和其“文”化特质做了一个精彩的诠释。

书画的境界既作品中所体显的精神高度和审美境界,中国书画所包蕴的“书卷气”,包含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影响。在历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技法内容的丰富,中国书画的创作呈现出了富有意味并有迹可循的传承轨迹;儒释道诸家对它的影响分别表现在不同的范畴并带来相应形式和技法的变化,书画艺术也因此而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的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佛家注重人的心境,认为艺术之境同时也反映的皆是作者的心境,讲究自我心性的观照和对心灵、精神、生命本原的探索与追求。佛家的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解开了文人们对人生的迷惑,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思想、对中国书画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影响。道家思想中出世离尘的精神理念、“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都对中国书画有着引导作用;他们所提倡的“大朴不雕”的艺术手法,也在中国书画创作当中挥之不去。儒家思想对中国书画的审美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比德思想对书画题材起到了引导作用;重“理”的风尚与尚“雅”的风尚,都是中国书画当中的核心特点;此外,儒家所提倡的美善相通的***尺度,透露了中国文人的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还有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下的“中和”之美,都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书画当中“书卷气”的重要部分。

中国书画当中的“书卷气”还表现在诗书画的结合上。中国书画素来讲究书与文、画与文的相互滋养,如果一个书家或者画家不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那么他的书画作品是不会有“书卷气”的,从而格调也不会太高,有可能属于工匠一类。宋代以后的画家们常常用书法形式在画面上题诗或题字,使作品整体形式上真正成为诗、书、画三者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书家作书,也以自己的诗文见解等原创内容为高,而以书写古人和他人的成句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