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杨忆文学流派

  1. 为什么有人说文人怪癖多?

什么有人说文人怪癖多?

世人都言文人怪癖多,却从不理解文人为何有此怪癖。

但凡文人吟诗作画,或以景抒情,或以物言志,都不离其怪癖左右,此怪癖应以个人喜好理解为宜,这和我们有个人喜好是一个道理。玩味久了对某一事物情有独钟,感悟其灵性,品味其高洁,相比较于凡世间的庸俗不堪,歪风陋习,方感叹情有独钟之物之独善其身,爱梅者颂梅之傲骨,喜竹者咏竹之清风亮节,钟莲者诵出污泥而不染,凡传世名篇大都与怪癖有藕断丝连之情愫。

古人爱物,玩物、品物,无不以情有独钟之物以知己地位相提并论。天下能有一人成为知己,就可以没有遗憾了,不仅仅只有人会这样,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杨忆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与物互为知己,美名流传者,历来所闻不鲜与耳。如陶渊明独爱菊。梅花与和靖是知己;紫竹子猷两相知;濂溪非莲花不爱;避秦人独喜桃花;董奉唯杏树最爱;米芾伴石以眠;屈原至于香草独钟;怀素寄情蕉叶独爱;瓜可迷惑邵平?鸡欲迷乱处宗?昭君怀抱琵琶终身不独行。人与物,物与人,相互一旦成为知己,便永远不更易。

真正称的得上怪癖的不是绝对的没有,如秦始皇与泰山松,卫懿公与春秋鹤,他们之间的恩宠相知只能说是鹤与松的不幸了。

怪癖或者称个人爱好这种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未被大众熟知的内心世界,其感情寄托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流露出来的真实感受,见著于笔端,流芳于诗词歌赋,乐章歌谣,造福于世人文化生活,难道这一切没有怪癖之劳苦吗。

怪癖也罢,喜好也罢,总之人是一种奇怪的高级物种,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功过对错,走过了,有贡献,有收获才无悔于自己的痴迷。

杨忆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是文人怪癖多,是怪癖的人多,只是因为文人自相揭短、相互轻贱、相互吹捧抬爱,有的人甚至引以为傲,再加上文化掌握在“文人”手里,受关注度也高(相对于普通人),所以很多东西就传的五花八门、神乎其神了。

怪癖和癖好不一个概念。怪癖多是指有违常理和世规的不良爱好,多表示贬义词。很多人把“怪癖”和“癖好”混为一谈。癖好是指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明末大才子张岱有句话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人有痴迷处,才见烟火气。一个人有自己的小癖好,才见得此人也是你我一样的寻常人。癖好实际上是一个人异于他人、不碍观瞻且对自身有益的独特习惯***好。至于张岱的论述听听就好,不必以之为意。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痴者成癖,在这方面我们要肯定,要鼓励。上面说的张岱,他的癖好可以称之为“怪癖”: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一个大男人好娈童,性取向不是有问题吗?倒是和当今的同性gay文化、娘炮文化有的一拼。惹人吐槽,不喜勿喷。

杨忆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白嗜酒,苏轼美食,孟郊嗜作诗……这类癖好被传为美谈。至于爱女人小脚、爱搞同性恋什么的就算了吧,这都不能称之为“怪癖”了,而是“恶癖”、“变态癖”。

当然,做人有点癖好是好事,我们都不能免俗,我们提倡正向的、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有益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有助于国家进步的癖好,至于“怪癖”还是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杜绝为好。

认可点个赞,不喜勿喷!

我认为有人认为“文人怪癖多”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文人在性格和处理事情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大多数文人性格偏内向,遇事是先动脑筋,后解决问题。此如在社会上遇到的诸多***中,很多人都喜欢冲动而***取先下手为强,结果只会加深矛盾。而文人出面,大多数都是***取以和为贵的原则,以理服人,偱循善诱,最终解决了***,皆大欢喜!二是很多文人往往深藏不露,让人费解。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虽然满腹经伦,却深藏不露,直到刘备三顾茅芦,张飞一把火烧了他的茅舍,他才肯出山辅刘,后来屡立战功而名传千古!三是很多文人的生活兴趣有点怪癖,让人费解,比如古时代的羌太公钓鱼,他是“直中取,莫从曲中求,愿者上钩”竟成了千古流传的故事,后来才有“羌公八十遇文王”之说。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注重物质金钱的追求,而热衷于对金钱的角逐行列之中。有几个人能理解文人的寒酸之处呢?又有几个人能理解文人的深藏不露、循循善诱的美德呢?他们不理解文人的内心深处藏的是什么东西,不理解文人以理服人的处事风格。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文人就是“愚腐”,不屑一顾……。所以自然就产生了:有人说“文人怪癖多”的现象了。


其实不止是文人怪癖多大家想想身边的人就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身份,多多少少都能想到些他或她的怪癖。那为什么普遍认为文人怪癖多呢?主要还是因为:

一、文人自己有很多发声的机会,会主动把自己的怪癖展露给大众。尤其是古代的文人,比起同时期的其他人,他们有作品传世,他们中有些爱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的会把自己的怪癖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为人熟知。席勒喜欢烂苹果,好好的苹果故意把它放坏,放在抽屉里,闻着烂苹果的“芳香”,能够为他的写作带来灵感。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席勒这个怪癖的呢?是席勒的好朋友歌德告诉大众的,记录在《歌德谈话录》上的是这么一句,“烂苹果那种气味,对席勒有益,对我则像毒药”。《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接收一家杂志***访时被问起“作为一名作家的主要缺点”时,他的回答里有一句“无法用任何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除非我在浴缸里,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书桌边创作每一个该死的句子”,大众因此知道了这位作家有在浴缸里爆发创作灵感的怪癖。

二、古时人们对文人比较重视,喜欢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除了正史,民间小说或者***画本里也会把文人的一些怪癖浓墨重彩地描述一遍。就像如今社会,明星们比较吸引大众的目光,他们的一言一行有狗仔或粉丝关注,加上媒体的报道,他们有什么怪癖就比起其他行业的人更容易为大众所熟知。《新唐书》记载了诗人王勃的创作方式:痛饮、大醉,醒后大笔一挥,成就文章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欢驴叫,很特别吧?如果不是曹丕在王粲的葬礼上号召大家“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我们怎么知道驴鸣送葬的佳话。

三、文人们都是思想驾驭者,比起普通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丰富,体现在举止上有一些特立独行也就不奇怪了。看到《人鱼小姐》里的马玛琳只要穿上婚纱就能文思泉涌,观众们会心一笑。特别的人都很可爱。

听不得金属刮金属的声音啦,走路的时候不想踩到线啦,一定要按照节气增减衣物啦等等,我们普通人的怪癖也不少。大家可以分享下开心开心。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是确实有些文人恃才傲物,一般的人或者事都入不了其法眼,所以给外人的感觉是不宜相近。二是感觉可能对文人还是有些小误会。因为文人一般有自己思考的事情,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应付别人。再说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亦然。没有人愿意和一个不喜欢且无共同语言的人耗在一起,与任何人都一样,非唯文人。吾由于工作原因,到是接触了大大小小很多文人,私下交往,情宜甚笃,除无怪癖之感,还有很多有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