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钟嵘的文学理论是什么

  1. “魏晋风骨”影响了当时的哪些方面?

魏晋风骨影响当时哪些方面?

被《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概括为忠义二字,忠于主人,义及友朋,特别是后者,在民间社会江湖得到千万倍的放大和发扬。这是在东汉皇权衰落后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寻遍中国二十四史,也许只有魏晋能这般备受争议:世相黑暗,却又是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其后南朝人一部《世说新语》道尽多少魏晋的风流逸事。在这空前自由、开放的时代里,中国艺术在多个方面迎来发展的新高度。而诞生于这乱世中的魏晋风骨折射在艺术上,又是璀璨而影响深远的。绘画书法以及隐逸文化对后世艺术的发展都是奠基性的存在。绘画高逸清俊,高古游丝描诠释婉约、细腻又流畅自然

魏晋风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充满自由慷慨等个性色彩的文人风尚,不仅代表魏晋士人之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发展、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诗作中就多次流露出对魏晋之风的欣赏崇拜,可以说魏晋时期作品精神与士人风骨陶染了李白的诗作与自身个性。

钟嵘的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政治局势复杂,战争从不间断,所以这个时候人们中间盛行着玄学,不仅渗透了当时主流的思想方面,还造成了“魏晋风流”的风气,整个社会都在追求这种荒诞,虚幻的感觉,当时流行的长生之道,一杯茶清谈一整天的一些做法都是非常不被人理解的。

这些都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生活态度还在持续,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纵欲、追求刺激的潮流,带动了当时的整个士大夫阶层一种颓废的风气。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钟嵘的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不请自来

魏晋之风,可从《世说新语》中寻得端倪。

钟嵘的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世说新语》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典著作文章多以短片形式简述名仕之风,文中“正直,刚正,君子之态,不羁”等有着道家黄老之学的风***。

其中一篇文章,曾经选入中学教材

(信,为古之礼制,强调社会信誉,宣扬了文士的正风道骨。)

当时诗人都对社会政治理想与人生态度都做出相应的表达。多以道家的理论作为支撑,文人表达着超脱,放纵,无为的态度,一切都在提现本心本我,超然物外。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追求心灵上的理想化慰藉,与宋明理学有些类似。

当时部分文人的这种不羁与洒脱,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总有摒弃世俗,特立独行,雅俗共赏的生活心态。

部分文人,陶醉于自然,不拘礼节,洒脱无为,纵意于山水,一些脱离于纯文化的酒文化,茶文化等,逐渐流行。

魏晋风骨,在当代乃至后代都得到追捧,正是这个时代的文人精神,文人之风,为后世文人士人创造了重要的文人新标杆。

回答不一定精准,仅供参考。文章为作者理解总结。谢谢批评斧正。谢谢阅读

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首先正一下题目中的名次「魏晋名士风骨」。

有魏晋风骨(特指建安)。

有魏晋名士,名士风度。(正始以后)

这是不同时期的两个概念,不宜混淆。

魏晋名士特点是[_a***_]?特点是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诞旷达。

这种特点的形成是司马氏高压政治下的产物。

司马懿杀了何晏,司马师杀了夏侯玄。至于前前后后而遭殒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泽厚曾列过清单加以追悼。无论是诗歌还是士人,都由建安时期崇高的、刚健的、富有风力骨气,专向哀雁之啼,寒蛩之鸣。

以乖张荒诞的行为,来远离政治,躲避杀身之祸。

故王夫之说“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也就是说孔融的死,揭开了由建安风骨,向魏晋名士转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