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高晓松说文学流派

  1. 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什么是清谈?
  2. 大陆、港台的所有创作歌手中,词曲唱综合来看,谁堪称最佳?

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什么是清谈?

清谈,是魏晋名士风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想了解什么是清谈,推荐去看一下《世说新语》,从汉末,到晋末,士人的言行举止,都能从这部书中品评,陈寅恪先生评价《世说新语》为“一部清谈之全集”,可见一斑。

魏晋风度,也叫名士风度,听起来很抽象,却给人一种飘逸绝伦的神仙感。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论贵族还是百姓,都掀起了一股“及时行乐”的风潮,明哲保身,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风气,对有追求、有志气的士子来说,是相当空虚寂寞的,但有啥办法呢,社会环境如此,你不如此,严重点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高晓松说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诞生了为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的社会风尚——名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清谈、饮酒、服药、隐逸。

清谈,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的风气,也称为“清议”

清谈在臧否人物、评论时事的时候,会把人从内而外地品评一番,从外在的容貌、举止,到内在的品行、才能,然后给人物作出评价,这个评价,能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魏晋士大夫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和热爱清淡,因为这是展示个人魅力的最佳场所,更是一举成名的捷径。

高晓松说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晋时期的清谈,侧重于玄学,以《老子》、《周易》、《庄子》三部著作为主,称为“三玄”,主要追求的是其中知足逍遥、自然无为一类的抽象哲理,因此清谈又称为“玄谈”

何宴、王弼,是开启魏晋清谈之风的重要人物,最开始,他们主张“无”哲学思想,就是说,“无”是世间万物的本体,很明显,这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当时被称为“正始之音”

我们熟悉的竹林七贤,在清谈时的思想主张有所不同,阮籍狂热于老庄之学;山涛则在老庄的基础上,杂以儒家经义;嵇康是个养生狂魔……竹林七贤思想主张有所不同,但生活理念上不谋而合,他们不拘礼法,热爱放歌纵酒,相同的生活理念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的思想主张让他们之间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开启了令后世神往的“竹林风气”

高晓松说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除了儒、道两家之外,释家也很快融入了清谈的大部队,以康僧渊、支道林为首的名僧,在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中,又加入了佛理,推动了佛家思想的传播。

就是扯蛋,类似今天的辨论演讲,也有学者认为清谈是一种高级的学术社交活动

一、谈什么

“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来被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所谓的魏晋名士的清谈,主要是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体和用、自然和名教等许多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的探讨,要求有新异的观点,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

二、怎样谈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一般要有交谈的对手,一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以推翻对方的结论,树立自己的理论。“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一般有两人对谈,一对多和自问自答等几种形式,其中两人对谈是“清谈”的主要形式。比如,书法史赫赫有名的《兰亭序》,记录的就是一次大型的***清谈活动。

三、为啥谈

魏晋时期的“清谈”是在东汉清议风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谈论的内容主要是就老庄、周易等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这种“清谈”在当时很流行,被士人视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援理据、摆事实、讲道理,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了当时的时尚,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以消遣和显示自己的清高不俗。由于谈论的内容多是虚无荒诞之事,被后人讥笑为“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多是身居高位、博学多才之士,他们为什么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不思富国强兵,而热衷于瞎扯蛋呢?那是因为当时曹氏以及后继的司马氏统治集团严苛的高压政策,让他们畏惧而不敢谈。说白了,他们是借此避祸,以明哲保身。

是的。魏晋文人崇尚“清谈”。

那么,什么是清谈呢?简单的说魏晋清谈是由一帮文人士族群体参与,聚在一起进行的学术社交活动,他们拥有相对一致的思想主张及自由精神,绝不是空谈。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等,竹林七贤也位列其中。

魏晋清谈,类似于一千多年之后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尤其与法国十七、十八世纪文艺沙龙形式极为相像。或许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最早的、最具价值的“沙龙”、“论坛”、“俱乐部”。

正如魏晋文化史学家唐翼明所述的那样: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01

清谈产生的背景

东汉后期,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即由儒家思想衍生出来的神学,因其内容荒诞空虚,就只能用神学说教为东汉统治作无力的粉饰,却丝毫无助于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加之政局不稳,原有评议朝政的士族稍不留意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东汉末年的“清议”遂转成魏晋时的“清谈”。虽然魏晋的政治是极度混乱,然而,思想却是非常自由。

这与文艺复兴的产生是因为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控制的原因如出一辙。

02

清谈的内容和方式

清谈是指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庄,空谈玄理,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后泛指不切实务的谈论。

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导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文化现象,盛世这是官家粉饰文化,乱世则空谈理想,以求人格闪光。魏晋时期,因为长年战乱,所以人们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就出现了清谈,出现了***等。那么这些人都谈什么呢?

清谈清谈,是什么人在谈?

首先,要了解清谈文化,得先要了解清谈的参与者。魏晋时期的清谈一般是文人士族参与的,这些人有的参加政治,有的著书论学,相比于平常老百姓,他们对于社会的困境更容易有认同感,也更容易有家国情怀。在这里面以谢安、竹林七贤为代表。

清谈清谈,谈些什么?

魏晋时期的清谈主要以《庄子》研究,谈的也基本是老庄思想为主的哲学问题。从这个谈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清谈家所讨论的东西无关国家时政,纯粹是在探讨一个人在生活中如何自处,这也是战乱环境的无奈。

大陆、港台的所有创作歌手中,词曲唱综合来看,谁堪称最佳?

大陆我个人比较喜欢许巍,自己作词作曲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蓝莲花》《故乡》《曾经的你》《执着》《那一年》《漫步》《完美生活》等等。其他还有很多好歌等着你们慢慢去发现,感兴趣的话!


词曲唱都能来,而且要是写给自己唱的那种,不多啊。最佳,我觉得非常难下定论,因为有的歌手有代表作和巅峰作品,但是创作的量不够,广度不够;有的创作歌手量多,但是没有很突出很拔尖的那种,上限不够。所以,在作这个判断前,我起给一个标准,就是作品的高度,而不是作品的量,作为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先说说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有:

何勇。不知道为什么会鬼使神差的首先想到他。我记得有一个视频,印象非常深刻,是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举办演唱会的实况。当时何勇唱《钟鼓楼》。简直太动听了。歌词中那种红尘烟火中的生活况味,无奈与挣扎,沉默与发问,呐喊着的说与唱,非常的和谐,加上何勇父亲的三弦演奏,窦唯的笛子,这种美,终生难忘。这首歌我听了很多遍,每一遍都特别的感动。我觉得,这一首,代表了歌曲创作与演唱、演奏的一个高度。今后或许有更好听的歌曲,但不会有给我这么震撼的歌曲了。

许巍。我第一次听他的歌,是《两天》。红星生产社出的一个合辑,收录了很多歌手的作品,非常的有价值。那时候的许巍,还是走垃圾摇滚路线。两天,在颓废的嗓音中却又有骨格清奇,有一种无可救药的美妙。后来,他的歌路开始变得清新而深沉。是的,清新与深沉竟然能结合在一起。体现在他的旋律、歌词、演唱里,甜而不腻,深沉而不暮气,有意境但不做作,最[_a***_]的就是那首大杀四方的《蓝莲花》,其实这首歌已无需从技术角度去分析它,它里面暗藏着一种能够把人的某种情愫勾引起来的元素,让人听着无可自拔。

罗大佑。对于罗大佑,流传很广的一个评价,是他的词好于曲,曲好于唱。如果一定要在词曲唱中决出一个胜负,那我会觉得词与曲的水平相当,而唱会稍逊一些。罗大佑是一个非常诗意的存在,这种诗意,则是他的词、曲、唱相结合的结果。他的词,书生气中有着灵动与极强的韵律,他的曲,简单简洁而百听不厌,有着华语原创通俗歌曲的少年时期的天真烂漫(庄奴这一辈人的创作算是华语原创通俗歌曲的童年时期),有点类似于欧美流行歌曲中甲壳虫的地位和感觉。他的演唱,虽然在嗓音上,并不是高音亮嗓,但却有自己的磁性和韵味。他的创作经典特多,杀伤力强,适应面广,老少咸宜。或许在创作的技法上,李宗盛等早已超过他,但是那种青春的味道,那种文化杀伤力,却是无人能及的。

此外,崔健在中国摇滚史上的地位高,简洁、直接而富有诗意,有很高的水平;张雨生,这个在张惠妹出来之前,都在忧郁地唱着别人写的歌的歌手,突然能写并制作出《姐妹》这样的现象级歌曲,其创作能力很强;李宗盛严格来说,不算歌手,他主要是创作,后来自己慢慢的也开始唱了,水平自然是极高的;周杰伦水平高,不过他主要是作曲;黄舒骏则属于鬼才一类,很有个性和特点,很难***;朴树有着化不开的文青气质,是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