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

  1.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有关系吗?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关系吗?

谢邀。

唐宋八大家之中,唐代占了两位。宋代占了六位。并且欧阳修、三苏、王安石与曾巩六个人大体生活于同一个时代。这时否有时代的原因?

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文人俊才的扎堆出现,当然也是时势所造就的。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代,是中国政治文化产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代。因此,宋之前与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特点和文化品格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现在说起历史来,还常常把汉与唐联在一起,称为汉唐盛。而把宋与后代的明连在一起,比如说宋明理学。宋明与汉唐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宋之后,中国封建政治进入文官统治时期。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政治人物身上的英武之气,被政治阉割了。从此,中国再也没有文武兼备的政治人物。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表演的,都是一帮秀才了。

我们可以把唐初和宋初的官员们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等,虽说也是文人,但他们都是政治家。而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们,从底色上来说,都是文学家文学家的得势,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皇帝来说,舞文弄墨,性情中人的文学家显然要比反后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家更容易驾驭。这是时代的政治原因。

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是政治与文学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北宋初期文学繁盛大家辈出的局面。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宋八大家,准确的说,应该是唐宋时期善写古文的八大家。古文,是与骈文相对应的。骈文,就是文章时候要用四六句式相互对偶的格式。也叫骈四俪六。初唐时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就是标准的骈文。

古代人写文章都是不讲究对偶的。比如《春秋》也好,《左传》也罢,都是不讲究对偶的。后世为了形式的华美,形成了骈文。骈文由于注重形式,非常难写。从而影响思想表达。所以,中唐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他的诉求很简单。他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白了就是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无病呻吟。提倡有话好好说。于是,韩愈自己身体力行,不写骈文,而恢复到古代传统,称之为古文。

韩愈的文学影响很大。政治上却没有太大作为。这是文人的特性决定的。在中唐以后,唐代许多政治家野心家各逞英雄的时代,一个文人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但是,他的理念在文学领域,得到支持和发扬。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代之后,武人被压制,文人大举走上政治舞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欧阳修不是***,他的文章会广泛流传吗?如果他不是滁洲太守,能写出《醉翁亭记》吗?欧阳修是这样,其它人也一样。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处于一个时期,这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唐宋八大家有6个都是宋朝的,而宋朝文化繁荣昌盛,名人倍出,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之一。

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主要处在宋仁宗在位的时代,宋仁宗是宋朝在位历史最长的皇帝,在位40余年亲政30多年,史称“仁宗盛治”,宋仁宗治理国家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得到极***展,贸易兴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稳定是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

统治者施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就确立了此国策,因此,读书人的地位非常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宋仁宗本身就是施行仁政,对读书人更是宽容,这就为文化发展和人才的成长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和自由的氛围。

宋仁宗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选拔,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造就和选拔了很多的人才,包括“三苏”等,使得他们有机会出人头地。

历史的惯性也是时代的一个因素。宋朝在唐朝之后,继承了***深厚的文化财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文华。

最近上映的电视剧《清平乐》展现了对宋仁宗时期历史风貌的想象,去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剧情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应该说,仁宗在位的这四十二年是有相当的价值和魅力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在传说《狸猫换太子》中,宋仁宗的养母刘皇后用一只狸猫暗中调换了宋真宗的妃子李宸妃的婴儿。李宸妃遭受了悲惨的待遇。最后在包拯的审理下,这起冤案才真相大白。这个被调换的婴儿就是后来登基的宋仁宗。

仁作为儒家思想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可谓是意义重大。仁义二字也是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做人的最高准则,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以仁宗为庙号的宋仁宗赵祯,他到底牛在那?为什么他死了以后全国百姓都痛哭不已呢?

有专家曾经专门作过一个仔细的搜索检阅,统计过宋仁宗亲政时的人才名单,列如下:

名臣: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包拯……

当时发现培养而成名于宋神宗、哲宗时期的名臣:司马光、王安石、范纯仁……

文学家:晏殊、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柳永……

思想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

导语:开宗明义,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处于同一时期,与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其中不仅仅受时代大势影响,与古文运动和个人理念也有着很大关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培育***的土壤,让北宋成为了名家辈出的朝代。

一、“唐宋八大家”说法由来

题主在这里特意举出了三苏、欧阳修等人作为例子,想必不仅因为他们处于同一时代,更因为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中人。

“唐宋八大家”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大概只知道这个名头,却并不清楚这个团体称谓的由来,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八人,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余六人都生活在北宋年间,故又称“北宋六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最早源自明朝朱右编纂的《八先生文集》,首次将韩柳欧阳等八人同列入内。明朝的唐顺之的《文编》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仅录入他们八人。随后,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顺之的说法,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流行开来,渐渐为世所公认。

那么,为何茅坤等人将他们八人列在一起编纂文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韩愈和柳宗元在唐朝发起了古文运动,欧阳修等人上承韩柳,在宋朝掀起古***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风貌焕然一新。

作为拥有着相同理念,并且同处一个时期的欧阳修等人,在关系上也相当密切,他们互为师生、友人,故而互相影响。

这八人中,欧阳修是苏轼、王安石、曾巩的老师,苏轼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六人又都同朝为官,这种师友亲属的密切联系,为共同理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为带动一大批人才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文化高度发展的环境因素

在距今刚好一千年的北宋处于宋仁宗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这时留名后世的不光是三苏父子,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唐宋八大家,北宋五子,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人,历史上留名的邵雍,扬延昭(杨六郎)种放,周敦颐,司马光,张载,苏颂生,王安石,寇准,沈括,程颐兄弟,黄庭坚,包公等等都在这一时代发光留名。他们都得益于宋仁宗的宽松治理,施行仁政治国,以致给后世留下了最丰富的文化遗产,距今刚好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