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思想

  1. 《醉翁亭记》中“太守醉”的原因是什么?

醉翁亭记》中“太守醉”的原因是什么

直译,确实喝了点,略有醉意。更重要的是:见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美满,自己一方官员,治理有方,心里挺美,有点小得意,而眼前山水风光迤逦,景色迷人,一派恬静美好景象,身心顿感愉悦,舒适安逸,不禁陶醉于山川美景之间了。

《醉翁亭记》中太守醉的原因: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醉翁亭记》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韩愈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醉翁亭记》创作背景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欧阳修开明的文学理论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

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种“乐”趣,是***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的基调。

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所以说,太守的“醉”是表象,其实际表达的是太守的“乐”,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