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梁启超

  1. 梁启超是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

梁启超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

康有为和梁启超可能是近代史上最知名的一对师徒,但正因为是师徒,两人的思想并未完全同步。其实有个说法是康有为对新事物的吸收,到戊戌变法就终止了,甚至在后期向保守靠拢。梁启超对新事物的吸收,则在戊戌变法中刚刚开始,但他思想的终点还是否定西方文明,觉得应以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在思想终点上,师徒二人其实最后是殊途同归的。

而让两人出现巨大分歧的其实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于儒教的定位问题。保守的康有为维新失败后一直提倡尊孔保教,不主张动摇孔子和儒教的任何地位。而更愿意接触新文化的梁启超则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应改保教为保国。梁启超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表达这个观点,康有为自然大为光火,严厉的批评了梁启超。师徒二人的心结应改由此而起。

让两人矛盾彻底公开的是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康有为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加紧与张勋联系,准备复辟。1915年在《上海周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为国家筹安定策者》,公开鼓吹清帝复位,梁启超马上发表《辟复辟论》进行驳斥。师徒二人矛盾彻底公开,一时举国哗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梁启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勋复辟后,梁启超加入段祺瑞的武力讨伐队伍,不仅代段祺瑞起草了讨逆宣言,而且以个人名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其师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复辟失败后,康有为则痛斥梁启超为“梁贼启超”,并写诗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将梁启超比做向后羿学箭术又把后羿害死的逢蒙。

但梁启超最后其实还是回到了师傅的老路,段祺瑞下野后,他也辞职。于1918年远赴欧洲考察,目睹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后,他得出了还是要靠“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的结论,思想开始向保守靠拢。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徒二人算是完成了最后的思想共鸣。另外,马布里长得真的很像梁启超....

不同而不相为谋。师生之谊,因道同而引为知己,分道扬镳,因为道不同而渐行渐远,这就是在晚清政坛引起惊涛骇浪、轩然大波的这对的师生前前后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梁启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91年,康有为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租借广东“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时年,18岁的梁启超拜见了33岁的康有为,为康的学问所折服,当即拜倒康有为门墙,尊其为师,并在万木草堂康有为门下学习,同时助教于康氏,从此,师生订交,梁启超对康有为鞍前马后,追随左右。

1895年,梁启超随康有为赴京会试,恰逢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八省举子发起“公车上书”,鼓动维新变法,震惊全国。随后,师生联手,先后创办《中外纪闻》、《知新报》,宣传变法,又共同发起成立保国会,推动“百日维新”,最后,维新失败,师生二人双双逃往国外,康有为逃到了香港,梁启超逃到了日本。这是二人的蜜月期。

师生分道扬镳,已经是民国之后的事情了。分裂的***,便是张勋复辟,而根源,则是二人的年龄、识见、个性和知识上的差异。1917年,复辟失败后,康有为曾一度避居北京美国驻中使馆,期间,曾经写过一组名为《美森院幽居诗》,其中之一曰:“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梁启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康有为在诗中曾注明说:“此次讨逆军发难于梁贼启超也。”复辟失败,康有为认为首倡起兵者乃自己学生梁启超,而且在诗中大骂梁启超是食父食母、违背伦常的大坏蛋,二人从此分道扬镳,势如仇敌。

其实,师生二人的蜜月期同,只止于流亡之前,彼时师生政见相同,追求一致,是共同理想追求下的同志,共同的追求成就了师生的深情厚谊。但随着中国革命的此起彼伏,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

在张勋复辟过程中,康有为欣喜若狂,而康启超极力反对。思想上的分歧还表现在个人随时势的转变上,康有为作为保皇派,越来越保守,梁启超却在自己的著作大胆突破自称,“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

康有为(1858——1927年)和梁启超(1873——1929年)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主张学习西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强调把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都在近代中国由专制政治转向民主政治、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起了重大积极作用……

1890年,梁启超入京会试不中,拜康有为先生为师,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梁启超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1896年,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后赴长沙时务学堂,大力宣传开民智,伸民权,强调“变者,古今之公理”……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参与领导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后又分别游历欧美各国……

这一时期,康梁师徒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由专制政治转向民主政治的一次重要尝试,康梁师徒联手成就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此后,康梁师徒仍然坚持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依然企图依靠清王朝挽救中国,特别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康梁师徒俩的政治主张和实践,就落伍于时代潮流,被称为“保皇派”,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拥护民主共和,参与反袁斗争,当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一起反袁……

1917年,张勋复辟,拥戴溥仪复位,康有为追随拥戴溥仪复辟,彻底沦为“保皇派”,梁启超参与讨伐张勋复辟,康梁师徒关系破裂,分道扬镳……

谢邀!

作为晚清社会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和梁启超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在变法时期协力同心,做出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但,后期,梁启超接受西方思潮倾向于革命派。康有为却固守封建礼教而坚持保皇派。二人在政治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最终导致决裂!

优秀的人是很难兼容的,优秀的思想家更是不好和睦的,注定分道扬镳的。

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种思想,但是只有一个康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决裂,对他们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有利无害的,侧面推动了清末民初思想的变革,是时代变化的缩影。康有为在被光绪皇帝接见后,野心大大膨胀,不仅想要保持立宪派领袖的位置,也想在思想上定于一尊,成为教主。

甚至,在海外伪造诏书,奔波于南洋筹款,呼吁各界保皇,打压革命派,用筹备的资金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望需求,表面上忠义实际上伪君子,这是令人不齿的。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游历海外,个人思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对革命思想有所接受,而且对之前的认识也有了不少批判,开始质疑康有为。这是康有为万万不能接受的,师生情谊逐步在瓦解。

最初梁启超在广州长兴学里万木草堂,被康有为逆乎常纬,独辟新路所吸引,如狮子吼。而真正见到了西方世界的梁启超,却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超越了,彼此的政见自然有分裂。

到了民国之后,梁启超承认共和,不接受立宪制度。康有为性格霸道,甚至骂梁贼启超,矛盾基本已经调和不了了。不过,梁启超还是相对恪守了一定的***礼。1927年康有为去世以后,梁启超在北京设灵堂公祭先师,含泪宣读了亲手写的悼文。他充分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和一腔热血,但也委婉地批评了晚年对于复辟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