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文学流派自然派是什么

  1. 现在解释《伤寒论》分两派,一派是刘渡舟郝万山,另一派是胡希恕冯世纶,哪派对呀?请指教?
  2. 《道德经》中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大家怎么理解?

现在解释《伤寒论》分两派,一派是刘渡舟郝万山,另一派是胡希恕冯世纶,哪派对呀?请指教?

记得以前看漫画,问了同学一句,那个是坏的?同学答曰:为什么一定要分好坏?

对啊,伤寒论的分派为什么要分对错?有绝对的错?有绝对的对?《伤寒论》以来,百家争鸣!经典的有伤寒十人经典。每个人对同一条条文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你说那个对那个错?只不过很多的时候都是角度不同!

看过《医宗金鉴》里面的《订正伤寒论分册》的人应该都知道,里面的很多观点都和前人不一样,那就是错了吗?吴谦也是大医啊!

文学流派自然派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伤寒分派,变成什么八纲辨证,什么这个那个的,那请问有没有偏离仲景的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大家都知道吧?看到不同就认为不同,那只能说明你连入门还不够!其实多看看,你真的可以发现,不管是这个派那个派,核心还是一样的!忠于仲景而不泥于仲景才是《仲景全书》的核心吧?

一开始还没上路就开始批判对错有啥意思?想知道有什么不同,或者是一定要分出对错,那就把书买起,看起视频教程,一步步来找不同!游戏也有的玩,一起来找茬。你能找到不同而又能证明你的论点,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是伤寒大家!我期待那一天!

共勉!

文学流派自然派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种对于经典的解释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学习到其中的精华。

刘渡舟老先生走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将六经归结为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生克规律。这种思路是大多数中医所认同的,因为理论出自《黄帝内经》,解释起来比较简单易行。但缺点是缺乏对于药物的精确应用,如对白芍的应用,陷于后世理论,不能正确领悟经方的用药规律。但是这种方法,思路灵活,变通性大。

学习刘渡舟先生的书,理论性偏强,这类中医往往口才好,善于探究疾病的病因病机,但是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如理论华丽。

文学流派自然派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胡希恕老先生曾经说过,自己是因为看了日本经方家的《皇汉医学》,才逐渐对中医开悟。胡希恕先生的用药功底深厚,深得日本经方家朴实无华的用药风格。对每一味药的应用达到了临床实际的高度,是难能可贵的。

胡希恕先生的书,临床实用性更强一些。许多像胡希恕一样的经方家,往往不会谈过多的理论,因为似乎没有什么理论好谈。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就用桂枝汤,你问他为什么这么用,他一定会说张仲景就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用的,用了就有效的。刘渡舟先生则是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并且解释为什么要用桂枝汤,每一味药物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至于是不是如此就见仁见智了。

但是无论学习了哪一种,都要以临床实际为主,不能脱离临床凭空谈理论,脱离了临床实际的理论,就是***大空,没用的理论。

应该是以下几派:一派脏腑经络派,现代医家以刘渡舟为代表,上承成无己,以内经的脏腑经络、气化等理论解释伤寒杂病论,这一派优点是理论较为系统自洽,在伤寒论研究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但一部分医家理论上牵强附会,生拉硬套。导致这一派临床水平上鱼龙混杂。 一派是方证药证派,现代医家以叶桔泉、黄煌为代表,上承徐大椿,将经方归类,方证对应,黄煌老师更进一步具体到药证,优点是不尚空论,注重药物方剂使用经验,但对于千变万化的疾病,理论上有捉襟见肘之感,黄煌老师现在研究体质疾病方剂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 一派是谨守病机派,现代医家以祝味菊、胡希恕为代表,这派上承柯韵伯,但祝味菊、胡希恕积极借鉴现代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的成果,胡希恕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论》用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来解释六经和方证,祝味菊的《伤寒质难》《病理发挥》提出伤寒五段论,用现代医学解释营卫气血,体现了强大的理论概论能力,以及强大的中医素养。这两位学验俱丰,理论与实践都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尝试,但其后来者并无超越性的新理论与新实践。 还有一派是通俗伤寒派,历史上以陶华、俞根初为代表,这派遵循伤寒论传统,并吸收各代医家临床经验,研究广义伤寒,论述了温病、湿温、温疫、温毒、痧等病,这派经验和新论述为温病家所继承吸收。 伤寒论研究中很多医家各派观点都有吸收,很难截然划分派别,还有很多医家有新的观点,但还难以言派。 (《伤寒杂病论》是一本研究临床的经典著作,历史上有一些文人临床经验并不足,理论概括能力也不强,单以想象臆测来解释伤寒论和临床现象,流毒至今不息,成为最大派[捂脸])


我是家学传承中医,我研读巜伤寒论》时只读书中的辨证关系,书中对人体的解读,不看伤寒论中是如可用药。我用辨证方法对伤寒论中的一些基础方是认可的。我又研读了辨证论治,把各大经典在对同一区域问题的诊断与用药。我喜欢否定中学习中医,不是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我不会全信。我学中医时想到的不是如何治好病,而是首先想到开出的药对人会有什不好作用。现在好多人错误认为中药不伤人,其实中药用不好是会伤身体的,而且中药伤人后不好医治。我常常与我父亲讨论中医,你想学好中医就必须看书,在与老中医讨论,老中医就会把实践中得到的心得讲出来,看一篇讨论一篇,把书中的理论与用方在实践中会出现的问题如何化解。我养成了治病时首先保护病人为基础,不急于治病(当然都是复杂病症)。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治复杂的月子病,最难用药,如果一个中医可以用中药调复杂月子病,就可成为一流中医,能对复杂月子病用药的中医,其用药的精准度和应变能力都非常强。月子病(不死的癌症)之称。真正学通中医就看他能否调理月子病。能调月子病的中医的药可以放心吃。因为复杂月子病被扶阳伤阴严重,还被滋阴伤阳严重。不好用药一用就错。古代叫阴阳两虚症,无解。现代中医可解,会解的人可能超不过五个指头。中医的学习一定要先学如何不会伤到病人,用有副作用的药必须要有对应的药化解副作用。古代中医习惯用甘草和中化减药力,化解毒副作用的同时也化减了药效作用。其实用对应中药化解更好。每味中药都是对立存在,这些都是传承中医,书本中是没有的。中医博大精深就是利用了自然界的规律,相生相克,总能用对应方法克制。目前中医缺失最大的就是失去利用自然规律传承。

刘渡舟是“脏腑经络派”代表,以《内经》释伤寒,占据伤寒大家的主流思想,一般医家容易接受;而胡希恕是“谨守病机派”代表,其“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疗效卓著,结合日本汉方医学,打破了以《内经》释伤寒的传统思想,一般医家对此理解不太容易,两人治病都是高手,无论怎样去发挥,疗效显著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所在,本人非常佩服二人的医学水平,在临床时多效仿两位前辈,疗效自然不凡,个人体会,供爱好中医参考,不喜勿喷,振兴中医,造福子孙,***有责。

道德经》中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大家怎么理解?

“道法自然”确实出自老子,但“神是道”,在《道德经》中没见过。而且这种说法不恰当,“神”分“元神”和“识神”,“元神”又分“先天元神”和“后天元神”。“后天元神之阴”在外界环境的感知下形成“识神”,“后天元神之阳”形成了身体物种的所有记忆,受遗传基因影响

“道法自然”就是按着符合自然规律的就符合“大道”的,所以“大道至简”。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意思是,大道其实很简单,可是人们却总喜欢寻找捷径,于是很简单的问题就越来越复杂了。


神就是道,道就是神,神和道就是一回事。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首先说明,“神即道”这句话不是《道德经》的原话,《道德经》里只有“道法自然”这个成语

也许,这个“神即道”的“神”指的是一种“德”,人的某种情志。也可能在这句话的前面还得有关于“神即道”的相关铺垫,要不然,是没法理解“神即道”这句话的,因为在老子的思想里,似乎神与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这个“法自然”意即“法”“自己的样子”,自,自己;然,样子,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己本来的样子。

老子在论述道、天、地、人者四者之间的关系时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意是说:在这四者中,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而自然而然。

为何万物要法道,而道却法自然呢?因为道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却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独立存在,它不以任何外力为依赖,在它之前没有任何东西,到了它那里,就到了万事万物的起始和源头了,它只能取法自身的自然而然。

老子的道论思想,是对商周盛行的上帝(商周时期就这么称呼)、神鬼等信仰崇拜的彻底颠覆,他是中国“仰望星空”追究世界本源的第一人,他构建“道论体系”揭示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提出了人类社会应该遵道而行,遵循自然规律的重大命题,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