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书信的形式向父母介绍一部文学作品

  1. 你最喜欢谁的文学作品?为什么?
  2.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评为当代白话文小说榜首!好在哪里?

你最喜欢谁的文学作品?为什么

鲁迅是一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文笔锋利,敢于抨击那些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称得起是文化革命的急先锋。像他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中就可以看到他的形象了。

他在散文父亲的病》一文中,抨击了那些庸医,***用臆想出的刁钻难寻的药引子,如经霜打过三年的甘蔗,以及用破鼓皮丸子治水肿等。

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涌现出许多明言警句,启发着世人。像“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引发世人深省。

书信的形式向父母介绍一部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当拿起他的作品,读起来总是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喜欢余华的文学作品。

读《活着》时还在高中,犹记得当时阅读体验,是伴随全身战栗的一种恐惧感。人物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分,死亡的频繁如此之高,命运对生命如草芥一般的碾压,使得我对这个作者也怀着无以言状的恐惧。

书信的形式向父母介绍一部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知何时起,***读书都在追问表达,就像我读完《活着》之后,友人也问我这本书在表达什么,我只得用一句“大概就是我们好好活着,活着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搪塞。其实,对于读一本文学作品来说,“读这本书,我能获得什么”的心态颇带着点功利。尤其是一部***称好的经典,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发掘和延长,也在于探讨和创新。所以从余华的作品出发,我突然也想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不适”,这份“不适”是不是也有探讨的价值,是不是也能帮助我更好理解余华。不只是我一个人读余华会觉得心惊胆战。余华是一个对于生命“痛感”非常着迷的作家。在余华***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大多带着一种土质的,粗粝的的味道,在那狭窄而暗黄的农村或是小镇场景里,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些人格缺失,时常做出一些荒唐的行为动作。

公认余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基本都诞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背景也都是上个世纪的苦难年代。如果说《活着》中还带着与命运相连的形而上的哲思,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则毫不留情地展示着人与生命中的那些丑陋和荒唐,具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充斥着一些奇怪的“恶趣味”,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正面甚至积极的。


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路遥的《平凡世界》。

书信的形式向父母介绍一部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作家路遥所作的长篇***,为“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书共三部,于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最最平凡的人,普以平凡的手法描写了最最平凡的事。

书中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佳作,值得流传的作品。这本书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影响是巨大的,它从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穿插城市、农村、家族、政治仕途、爱情这些元素,还加入了人性、人格、自尊、软弱、刚强这些营养。书中的每一个刻画过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喜欢,即便他们自身有着某种瑕疵。

  

我最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故事中的孙家,平平凡凡的故事,平平凡凡的活着,平平凡凡的感动着我们这群90后。故事很平淡,在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实在是太枯燥了,有种无力的感觉。不过到后来不知怎的,开始停不住。不知是被故事人物后面的人生吸引,还是被孙少平的不屈不挠感动,后半部基本上读下来没有停顿,还记得当时,为了读他,晚上熬夜,吃饭都顾不上,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有一种不读完,不停下干其他事的感觉。看网络小说都不曾有当时那种疯狂,好似着魔。

他也给了我无尽的生活处事的经验和待人处世的方法准则,受益颇多。虽然他描述的还是***那时的生活,但有些东西不会随着时光流逝,只会被打磨的更加光辉。而且,里面人物形象,品格,动作,场景的刻画,生生的再现了一个时代。我甚至有时会想像的到当时的生活,好似我曾经在那里生活过。我也庆幸我生在了一个富足的时代,而且是以更加文明的时代。

生活无情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平凡,而你也是平凡的。而我们在奋力的与之斗争,在未来,证明自己的不平凡。孙少平的人生经历,坎坷,曲折,平凡,但,他活出了自己的伟大。无论我们生在了哪里,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都如同孙少平一样,要经历,坎坷,曲折,平凡,认识自我,活出自己的模样。怎么甘于在橱窗了做***。

这是个平凡的故事,也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愿我可以活出我的模样,你可以活出自己的潇洒。一本书,一个不完整的人生,一大堆平平凡凡的小事,一个又一个上了你的车,又下了你的车的人。

我是生不逢时!在哪“非常时期”还在念小学,没有进过中学的校门。所以文化水平太低了!欣赏不了经典名著。加上哪时期是“破四旧、立四新”年代,扼杀了一切“封资修”的文学作品,好不容易从邻居家孩子手里借到一本「第二次握手」的书,他说要我当晚看完,明早他要去上学还给同学。我只好在煤油灯下看到天亮、把这三四百页的***一口气看完!第二天早上成了一个大花脸!我觉得此书好看!至今还记得书中主人公的名字:一个是苏冠兰搞医学的、一个是雷洁琼女的、留学美国搞***的。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评为当代白话文***榜首!好在哪里?

野狐试答

题主好,《边城》是我最喜欢的***之一,所以很高兴回答你的[_a***_]。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唯一差可比肩鲁迅的***家。1987 、1988年,他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本可斩获88年诺奖,但沈先生当年五月不幸去世,诺奖只奖给在世作家,沈先生最终无缘诺奖。但这并不影响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影响许多外国读者对他***的喜爱,尤其是对他代表作《边城》的喜爱。

沈从文的作品有两大类,一类是他的都市***,主要暴露现代都市的虚伪、堕落,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等。一类是他的乡土***,这类***数量多 ,分量重。湘西世界***中的《边城》写成于1934年,属于沈从文湘西系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中篇***。

《边城》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活泼单纯、漂亮聪明、心底善良,十五岁的翠翠情犊初开,在看赛龙舟时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产生了爱意。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翠翠,并让人提亲,可傩送心里也有翠翠,兄弟俩决定唱山歌解决这个问题。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就离开茶峒下桃源去做生意,结果出事死了。弟弟傩送觉得是他害了哥哥,也离开了茶峒,摆渡老人在风雨的夜晚去世了,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在等着傩送,“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

***很简单,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缠绵曲折的故事,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向远方,也不知道要流到了哪里去。

《边城》写于1932年,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两座重要的“城”,一个是钱钟书的《围城》,一个是沈从文的《边城》,这两部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边城》的好。

一、虚构了“桃花源”一样的精神世界

这部***像散文一样优美,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自然风景和湘***特的风土人情,把人带进田园牧歌的心灵栖息地,***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善良,通过这个小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之美。让人不禁联想到“桃花源”,清新脱俗又淳朴自然。

二、对自由恋爱的歌颂,剥离了外部的意识形态

这部***中,翠翠的爷爷,以及大佬、二佬的父亲都支持两个不同阶级的青年男女自由的恋爱,并从中撮合,这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比较而言,要前卫的多,并不是两个年青人通过自由恋爱来反抗阶级压迫式的主流价值观,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

三、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是浪漫的悲剧之美

在《边城》的故事结局是悲剧,大佬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发生了事故身亡,弟弟内心愧疚也远离家乡,爷爷去世,翠翠孤苦无依,但***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坏人,好人却令最后的结果是悲剧,这样的反差更令人反思。

综上,沈从文在《边城》中以乡村为对照批判城市,城市很糟糕,乡村才是美好的。变现了他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城市的不适应,《边城》是沈从文盛年是最好的语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边城》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曾读过一段,后来就爱上了。

整本读下来,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一种朴素纯净的、独属于中国的美。

《边城》被评为当代白话文***榜首,正是因为这书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美。

传统***,一般是讲贴近现实视角,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故事,是独有的中国式叙事

中国式叙事,就是写一个小人物,叙事角度要新颖,要刁钻,主题要重大。

但是《边城》截然相反,从始至终它不是刻意安排什么剧情,也并非为了某个小人物的目标实现。因此少了很多故事的张力。它的叙事是很顺其自然的,有时人的无常好分离,也许并没有外力的阻挠。

本来,按照一般的叙事走向,当大佬和二佬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同一个人的时候,按照惯例就是矛盾的开始。但此时沈从文却没这么写,而是继续用一种宁静、恬淡哀伤的笔触,娓娓道来这个温柔水乡里的故事。

另辟蹊径,少了一贯故事叙事的矛盾套路,却忽然柳暗花明,能让读者品出另一番意思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感伤春秋,悲剧更是被称为“把美的东西撕裂了给别人看”。

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