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东汉文学流派

  1. 东汉今古文之争的原因是什么?

东汉今古文之争的原因是什么

有争论是因为思想不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了不同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又有怎样的不同呢,下面就来说一说。

先说下背景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我们知道在汉代,儒学成为主流。西汉统治者,尊奉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并规定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于是天下学子趋之若鹜,这样,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就成为一门显学。这就是从汉代到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这样在经学一统天下的背景之下。经学内部就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就爆发了今古文之争,也就是说,今古文经。是不同的经学派别。

先说今文经是怎么出现的,朝廷为了便于经学的传播就下令搜集流散民间的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使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的所以叫今文经。

东汉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说只是这一本经书,那就没什么事儿了,不想,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仓,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又发现了新的儒家经书,由于这些书是用古㨨文写成的,所以就叫古文经。

这样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在文字上大不相同而且在篇数上也不一般多,谁才是正统呢?这样就出现了争论。 从西汉末年古文经的出现就出现了两大流派,今文经和古文经,他们围绕着版本文字,以及真伪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且他们在学术观点,研究的原则,方法,也有重大分歧。

大致来说,今文经讲的是政治,将阴阳灾异,微言大义,古文经讲的是历史,将文字训诂。明章典制,研究经文本身的含义,今文经,主要是,合于当时,而古文经复古。今文学风活泼,而古文经学风朴实平易,但是又比较繁琐。

东汉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汉武帝时代,一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处于官学的正统地位,而在这当中《春秋公羊传》又尤其重要,董仲舒就是研究春秋公羊传的。好的,他的著名的金文经学著作是《春秋繁露》,淋漓尽致的讲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三统循环等学说,可以说对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文经学在王莽摄政时扶摇直上,而到了东汉又继续发展大学者有贾奎、服虔、马融、许慎等,东汉末年,马融的学生郑玄,编著古金文群经,成为有汉一带的经学的总结性人物
而在这之前,汉章帝为了统一争论还在白虎观举行的会议,并将内容整理成书这就是《白虎通德论》。

谢邀。

东汉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汉的今古文之争,完整的说法是东汉时代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这场学术之争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及近两百年。而且影响深远,汉注经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革新,直到晚清***废除科举制才寿终正寝。

东汉时代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虽然时间跨度长,但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此三个阶段的产生原因却各有不同,接下来我们来逐一说明。

1.新汉交替,今古分立。

经学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五经博士,传儒讲学,至此,经学逐渐成为进仕利禄之途,“天下学士靡然乡风”。但在最初的学宫所用的《五经》都属于今文经学,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直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才开始分立出来。

汉哀帝时期光禄大夫兼古文经学大家刘歆,作《移书让太常博士》,愤怒指责今文学者,“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 ,从而使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壁垒森严。

刘歆去世后,古文经学学派受到了王莽的扶持,在新朝成为显学,为他的新政提供学术思想支持,大批士子为仕途转学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一时盖过了发展百年的今文经学,引起了今文经学诸多学者的不满,今古文之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刘秀建立东汉后,恢复古制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经过新朝时期的快速发展,古文经学实力已不可小觑。今文经学虽有刘秀的大力扶持,但今古文之争并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

东汉初年爆发了古文经学家韩歆、陈元和今文经学家范升争立《左传》的知名学术之争,虽然最后以今文学家取得朝堂认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民间和文坛中却更多认可古文经学家的直言不讳,虽败犹荣与今文经学旗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