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如何看待苏东坡文学流派

  1. 为什么苏轼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2. 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

什么苏轼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文均堪称大家的苏轼,被人称作为“坡仙”,顾名思义,他的作品亦常带有仙气。东坡与道家的渊源可追溯至他幼年,“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可以说,苏轼一生都深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苏辙曾评其:“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由此不难看出,苏轼觉得庄子的人生哲学深得他心。

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初入仕途,前途光明,与父苏洵、弟苏辙同科及第,而后一帆风顺地参与制科考试,“列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然而命运却总爱和人开玩笑,中年的他受到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乌台诗案”是苏轼遭挫的始站,之后屡次被贬,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梦绕云山心似唐,魂飞汤火命如鸡”(《狱中寄子由》其二)的仓皇入狱,“朝游云霄间,欲分丞相茵。暮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刘莘老》)的悲惨现状。在人生遭遇起伏,命运不堪打击之时,他以老庄齐得丧、忘祸福的哲学思想去参透人生的生死、穷通、进退、荣辱。正是因为将道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他才并未被打击得一蹶不振,他才有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俗乐观的精神。而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流露出老庄的人生哲学。

庄子《大宗师》有:“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这表明庄子是一位热爱生命重视生命的哲学家,他认为只有自然存在才是生命的真实意义。一切的人为矫揉造作只会使人失去原有的本质美丽。这有违于生命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也得到体现。正如《临江仙·夜归临皋》所表达的便是这种要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愿望:

如何看待苏东坡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词的上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东坡醉后狂歌,不理会现实世界的种种。就这般“依杖听江声”,就这般随缘而自适。紧接其后,他借庄子之口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要解决世间的烦扰,惟有以通达代之,不执着于一端,只是随心所欲,自由任性而已,所以最后他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吟唱。“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夫有道!’”之意。“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庚桑楚》“中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意。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很多人将词的最后一句解读为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我却不认同这种说法。苏轼在现实苦难的折磨中,正是以道家之学作为解脱法门。所以他认同了生命固有的自然本性,他不满纠缠于那些人世中的名利得失,他渴望摆脱功名利禄的困扰。

如何看待苏东坡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的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时而布衣芒鞋,出入阡陌之上;时而月夜泛舟,放荡山水之间。他摆脱世尘的纷扰羁绊,乘虚舟遨游,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你看他醒复醉,醉复醒,恣意所适,哪管时间流逝;深夜醉归,敲门不应坦然‘倚杖听江声’,活脱脱一位神情啸傲,襟怀放达,遗世独立的‘幽人’!闲看长江风平浪尽,不觉身心烦恼皆空。东坡弃名缰利锁,走向自然人生。”正是这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道家风***,使他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同时,道家的清净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所写的《前赤壁赋》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一,都会无穷无尽。“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这体现了以道家思想自我解决矛盾的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刘熙载《艺概》称:“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这样的评语有些夸张失真,苏轼只是从儒家务实的生活态度出发接受道家思想,重视和发扬其积极的作用而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可以说,苏轼的文学创作既继承了庄子文学,同时他也深谙“扬弃”之理,最终参透出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故此他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如何看待苏东坡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生活经历太坎坷,若不能从精神上自我解救,如何能把人生进行下去?

于是,道家,庄子思想就成了他解救心灵的灵丹妙药,苏子以他旷达超然的态度度过了人生中的骇浪与险峰。

当然,苏轼的旷达与超然不全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而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很多人对道家有误解。

道教是道教,道家是道家,这完全是两回事。

老子开创道家,这种说法也很荒谬。你们自己查查去,比老子早的道家是有的,知道道家这个说法在道德经本书之后形成的,借用了道这个概念。

大家对道理解有偏差。老子那个叫道,但也是其中一道,百家争鸣就是百道争鸣。任何对事物有自己独立见解,并能够形成理论的都算道家,这也是为啥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的原因。

而大家记住,抄袭的,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并不是道家,充其量只能算个学习者。

所以,很多大儒并不一定能叫做道家,他们顶多算优等生,但他们不见得有自我。

就拿儒家,同样在宋朝,程朱理学大家都知道,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别管对与错,那都是后世人评论的,但他们在他们的时代以及往后的很多时代都具有影响力,这才是儒家中的道者。

再回到问题,苏轼只能算优等生,对很多流派都有涉猎,但他在思想上还达不到道者那种影响力。

两个文学巨匠,两代易学宗师,你所不知道的杨万里和苏东坡

小池

提到杨万里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小时候我们常背诵他的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是本文将告诉你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杨万里。

杨万里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理学家,易学家。在其代表作《诚斋易传》中,他用脱胎于道家的元气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描述了宇宙万物变化是一气周流的结果,阴阳只不过是一气的一体两面,从“变易”的角度切入对儒学问题和《周易》的思考,坚持“《易》为圣人通变之书”的观点,***用以史解易的方式,证明了《周易》中蕴含着圣人处变的中正之道。杨万里对于《周易》的研究重心在于经世致用,试图通过以史证易的方式,从《周易》中引申出能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现实变革的治世之道。

诚斋易传

其以易道观照治道的特点,着重于论述君臣之道。 杨万里既***取了传统儒家以易传(也称十翼)解经的方法,又注重象数之妙,同时还运用六经互证的方式,解易方法十分灵活。 他的以史解易超越前人,引用史料更为精细,史料与易理的配合更为圆融,从而使以史解易这一由来已久的解易方式最终发展成熟,标志着史事宗正式成为一大易学宗派,他本人也由此被称为一代易学宗师。

苏东坡画像

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

在书法界,所谓楷书四大家、宋四家等这样的组合排名并不是按照水平高低排列的,况且苏轼的书法水平也不见得就不是第一。

书法“宋四家”排名先后应该是按照年龄顺序

宋四家即苏黄米蔡,其中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米芾出生于1051年。蔡襄虽然出生于1012年,比苏轼还大二十多岁,但他显然是后来挂名凑数的,而且这个“蔡”是蔡京还是蔡襄历史上尚有争论。

苏轼同黄庭坚亦师亦友,他是黄的老师

宋四家中自然是苏和黄的名气更大,他二人亦师亦友,但黄确实苏的学生不***。关于他二人在书法方面的轶事不少,最有名的当属他们互相开玩笑贬低彼此的书法,苏说黄是“死蛇挂树”,黄说苏是“石压蛤蟆”,但二人在书法造诣上都很高。

苏轼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关于书法艺术没法说谁的更好,只能说谁的书法更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如果一定要评判某位书法大家的成就高低,只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说他的书法水平在宋四家中最好当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