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茅盾文学理论观点有哪些

  1. 放到世界文学史中,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分别属哪个层次?他们各能超越哪些历史上的作家?
  2. 矛盾的起源是什么?
  3. 《资本论》究竟都说了什么?

放到世界文学史中,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分别属哪个层次?他们各能超越哪些历史上的作家

不容置疑,只有鲁迅先生作品可放到世界文学近代史中,从而展现近代也包括现代中华文化的闪亮与浓墨重彩。因为只有鲁迅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尤其在日本在东南亚或在法国英国,鲁迅的作品很受欢迎,还曾经有人要为他争取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鲁迅是全国人民推崇的民族魂,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他一生的绝唱,说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也不为过。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样高的评价***只给了鲁迅一个人,所以,鲁迅先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其文字功底与文学理论也超过同时代一些文学家很多是毫无疑问的,更不说要超越现代作家那是肯定的。题主所列其他五位作家当然也是文学大师,但他们在思想方面及文化的深度上与鲁迅有差距,这里就不一一评论了。总之,只有鲁迅才称得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大而化之,就是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回答得周全,更别说我等吃瓜群众了。首先,放到世界文学史中就是个难题,起码得粗略了解世界文学史吧?非专业者恐怕对此是一头雾水。其次,中国的作家排位,历来争议颇大,见仁见智沒有统一的权威排名。再其次,把自认为顶尖的近现代作家与历史上的作家相比,更是个难题,并肩、超越凭什么标准?所有这些,讲得不好听就是个无厘头的问题,要认真回答非大部头不可,具体分析,仔细比较,否则信口开河是要贻笑大方的。

先说说世界文学吧,首先声明我没有学过世界文学史,仅接触过一些文学著作,藏书中有几十本吧,读过一些,其中不乏名著托尔斯泰的巜战争与和平》、巜安娜卡列尼娜》、巜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巜基督山恩仇记》,巴尔扎克的巜高老头》,果戈里的巜死魂灵》,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高尔基的《母亲》,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中国的近现代作家的作品,有比肩上述的名著吗?

茅盾文学理论观点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迅的杂文超群,除巜狂人日记》、巜阿Q正传》中篇外,剩下的是短篇,怎么比?茅盾的巜子夜》,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巜龙须沟》,曹禺的巜雷雨》,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巜半生缘》,张根水的巜啼笑因缘》,莫言的《蛙》,等等,可有能入世界名著的资格?不好说。

就是中国作家之间比较,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都说诺贝尔奖是一个标杆,但是不屑一顾者大有人在,虽然瞧不上外国人的奖项,却往往要拿诺贝尔说事,说是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啦,沈从文不死必获奖啦,其实这些事可有?总拿出来说,以显示这二位文学成就之高,其实不用拿诺贝尔说事,这二位都是文豪。对真正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却再三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不是那也不对。

莫言的小说质量究竟怎样?我等说不好。王蒙是祝贺加佩服;余华更是一针见血:凭莫言的作品可以拿十个茅盾文学奖了,因为从获得的茅盾文学奖作品,都不及莫言最差的一部长篇。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不足为训,但也可见莫言的***质量在国内还是顶尖的,到国际上凭诺贝尔奖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也可占有一席之地的。

茅盾文学理论观点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说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吧,那可是如雷贯耳,名家名作众多,罗贯中的巜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巜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巜儒林外史》,笑笑生的《金瓶梅》,还有[_a***_]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孔尚任的巜桃花扇》,还有,唐宋八大家主要也是古文司马迁的巜史记》既是历史也是文学极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光的巜资治通鉴》文学味也极浓。这些文学家、作家的作品,现代作家的作品有超过的没有?谁人也说不好。

只有李敖自吹过,超过古今中外,但有人承认吗?倒是张恨水,洋洋3000万言,著作等身,被邓友梅评论是章回***里写得最好的,巜啼笑因缘》拍的影视剧几十年经久不衰即可证明。但持异议者也不少,甚至斥为鸳鸯蝴蝶派的。所以说,对现代作家的评价,就是各说各话,没有统一标准的。武侠小说***金庸的作品拍的电视剧最多,拥趸也最多,其文学价值怎样?在纯文学范畴里,可排得上位?王朔的作品也不错,八十九年代拍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可是万人空巷,其影响大了去了。文学地位又如何?这些比之古代作家又将怎样?确实不好相提并论哪!

回到题目上来说,就知这个题目有点大了,还是按鲁迅先生的《中国***史略》说的,先理清中国文学史、***史,把古今的文学***戏剧等理个清楚,剔除糟粕,留取精华,其它不讲,单凭***,有超过或接近《红楼梦》的没有?

茅盾文学理论观点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巜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应该占有一席,其它的文学作品能否上位?因此编一部客观的中国文学史、***史才是正道。打破纯文学、通俗文学、武侠***的界限,还有戏剧创作散文大观、杂论之类,体裁各异,形式不苟,关键是要写得好,是精品。不要自认为是纯文学就自感比通俗文学高人一等,评价标准是质量,包括政治标准是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具有正能量,在此基础上文学造诣高,质量好。不要人为划分,客观评论才是。至于题目中所说,与世界文学比,与古代作家比,作为读者,真不必白花气力,做这些不着边际,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吧。

我个人的看法是,鲁迅先生杂文犹如匕首在黑暗的年代里勇敢的斗争下去,他的短篇小说,作为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我国好几代人。茅盾的长篇巨著《子夜》开僻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道路。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青年从家庭、婚姻、走向社会斗争的过程。老舍的戏剧文学《龙须沟》的演出,从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曹禺是我国戏剧文学的***,《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品,至今无人超越。

(鲁迅先生图片)

然而本人更喜欢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如果要是我排列他们在文学上的层次,就是把沈从文排在首位,为什么呢?

(沈从文先生照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世间情话无数,但让我感触最深的,依然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句情话。

(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留影)

这种感触,不单是因为一场刚刚好的爱情,更多是因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沈从文,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如诗般空灵,似水般深情,又仿佛是一股暖流,温暖着吵吵嚷嚷的人生

沈从文,一个***的名字。他没有成为文学界的“明灯”,也没有“***”“泰斗”的头衔,***一度不能重印,声名一度沉寂,却获得了文学***乃至世界的赞誉:

胡适说,“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家里最有希望的”。

徐志摩说,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鲁迅论文学成就是第一层次。郭沫若论学术成就是第一层次。曹禺解放前的作品是第一层次,解放后的作品压根不入围。巴金除《家春秋》以外的作品最多第三层次,家春秋里,《家》是第一层次,《春》和《秋》是第二层次顶级。老舍***,话剧都是第一层次,但外国人不一定看得懂。茅盾的***除《子夜》外不入流,《子夜》是第一层次。沈从文,《边城》是时代的产物,今天的标准也许不入流。冰心儿童诗是第一层次,其他散文等最多第二层次。徐志摩等新月诗人诗歌模仿痕迹太重,若泰戈尔是第一层次,那新月派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林徽因等只能在第三层次的边缘徘徊。张爱玲的言情***除《半生缘》跟《倾城之恋》以外皆不入流。《红楼梦魇》学术成就可以是第一层次。朱自清,俞平伯的散文可以在第一层次。萧红的***,艾青的诗歌,大概位于第二层次之上,第一层次之下。

以上论述属于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矛盾起源是什么?

探究矛盾的起源,首先要了解相对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你和一位美女坐在一起,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如果是和一位丑女坐在一起,就会觉得时间慢得难耐,这就是相对论。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而相对立的两方或多方的主体之间,就形成了矛盾。太极是由阴阳组成的,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而两仪能够同时存在,这就是矛盾。同样,易学上也讲究相生相克的道理,相克也是因为矛盾。

文学史记载的“矛盾”,只是一个词汇,并不是矛盾真正的起源。矛盾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难一》。原文如下:

人有鬻矛⑴与楯⑵者,誉⑶楯之坚⑷:“物莫能陷⑸也。”俄而⑹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⑺,物无不陷也。”人应⑻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⑼?”其人弗⑽能应也。以为⑾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⑿不可两立也。原文释义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两个对立的双方所形成的主体,就是矛盾;有物质存在,就会有矛盾产生。矛盾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所以说,矛盾最早的起源,应该从物质的存在开始。


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一个用来进攻敌人,一个用来保护自己。古代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卖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旁边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没法回答了。后来矛盾连举,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

农民回答,(原创),

谢邀,矛盾原是古代两种冷兵器,他的性格是一个不服一个,总认为自己独立无敌的,后来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生一些对立又统一之间的东西,用矛盾来比喻事物中发生的问题,有问题必有矛盾,问题的双方都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输,这样迫使矛盾激化,这就是矛盾的起源,

人类自然界中生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用哲学观点,事物客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矛盾的起源是两种世界观的认之不同,这是矛盾最根本的东西,

矛盾起源是思考。

毕竟人是会思考的,

打个比方当一人在阐述一件事情,大脑也在飞速运转,在明辨是非,当发现瑕疵时,就会思考其对立面并不断扩大,直至超出自己的认知判断,从而产生矛盾。

相比于人与人也是一样,当两个人的认知高度,与思维维度不同步,矛盾也会随之衍生。

资本论》究竟都说了什么?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了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及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等一系列理论,其核心思想或主题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此同时,马克思设想了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而社会主义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

一些学者认为,从马克思本人学习研究的经历和他的著作来讲,他既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也不是经济学家,只能说是一位社会学家。他本人及资本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与国富论及其作者亚当斯密不能相提并论。国富论,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者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而后者比马克思早了几乎一个世纪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现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更适合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西方经济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所谓“主流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实践,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企业经营的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因此,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大学,90%的经济学[_a1***_]依然是讲授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无论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还是计量经济学,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就连专门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能够明显看出教材编者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结合。

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题,应该是一种预判或推想,经过两个世纪的检验,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证明这一理论的真理性。

简单的来说《资本论》大概有几点,由于时间长,大多都忘记了,又懒得翻书,只能是凭记忆简单的说一下。如果想全面了解最好还是自己去读一下。

(一)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即资本逐利的本质,而逐利的手段就是剥削他人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的产生是因生产关系的改变和资本在社会进步中产生的作用。马克思就曾坦言,若无资本的产生就不会有美国铁路的产生。

(三)资本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具体体现,而货币是一种分配手段,并不是资本,但货币又可以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转换为资本。

(四)资本的积累,资本是如何集中到少数手中的,原始资本积累的残酷性。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巨大的资本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罪恶。

当然《资本论》不是那么简单,《资本论》讲了资本的产生,资本的好处和坏处。资本的社会关系,资本和货币的关系,资本和人的关系和异化等等,总的来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最接近资本本质的人,资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主要是看资本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是资本主义,掌握在国家手里就是社会主义。

我没有读过《资本论》,应该没有资格说话,但有两点,我始终不明白。第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百年前写的政治经济论著,社会发展了一百多年了,但发展的结果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述的社会发展是否一样,如果与马克思在《资本论》讲的社会发展不一样,是不是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论述只是理论上的,与现实社会发展是有出入的,或者说理论与现实社会发展是不完全一样。第二,西方国家有许多优秀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对马克思的《资本论》里的观点是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世界上发达的西方国家里,没有一个国家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指导本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好的经济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有指导意义的,这样说合理吗?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了四十年的心血,完成的这部三百万字的科学巨著。列宁指出《资本论》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共三卷

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

笫三卷,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第二、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家是怎样占有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搾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从而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充分论证了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得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同时,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经常在工人中,用通俗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思想上武装工人阶级,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随着《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广泛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人们把它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在自己的革命政党领导下,用革命的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论》是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及资本主义社会三者成熟时代的理论产物,对处于三者都尚未成熟阶段的中国的人来说,是很不容易读懂的,那些对《资本论》不敬的人,就更是不着边际了。当时曾经有人问马克思,你写这么多的文字论述资本问题,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说,就是为了证明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换句话说,资本论是证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著作。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决定精神,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所指的物质主要是工具,也就是工具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仅此一点,中国人就很难理解,因为中国自秦汉一统以来信奉“事在人为”,“人的因素第一”,已经两千多年,可谓根深蒂固,总觉得工具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死东西怎么可能决定大活人呢?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一书详细论证了既有工具(首先是天然存在的工具)推动人改进工具而增加劳动剩余,这种剩余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产生了交换和货币,也就是价值,货币达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资本和剩余价值,所以工具发展是剩余价值的根本来源,而工具显然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这是资本论要说明的第一个根本性问题。中国人要达到理解这个根本性问题,需要在几十年后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达到发达阶段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