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文学清谈流派

  1. 为什么在佛教的众多流派中,禅宗能一枝独秀?

什么佛教的众多流派中,禅宗能一枝独秀?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禅宗是印度《吠陀经》的产物。为什么?陈寅恪先生经过仔细研究北巴基斯坦出土的宗教典籍,发现禅宗是南印度流传的《吠陀经》本体论。因为众所周知,大乘佛教从乔达摩悉达多开始,直到那烂陀寺被毁,印度大乘一直主修三十七道品以见佛性,乔达摩悉达多在长期的佛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不修三十七道品,不能见佛性,少修一品都不行。而禅宗来了个一招搞定37绝技,只取三十七品中的一品,就是念佛法身,然后就冒充见性,其实是古印度《吠陀经》的本体论。

为什么禅宗能在中国一枝独秀呢?季羡林先生认为

1、禅宗害怕被印度大乘原始教法戳穿其修法是山寨版,而搞“秘传”,所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这种暗箱操作更能与中国的很多祖传绝学契合,能保证自己所学不会被质疑,免去很多麻烦。成为无人质疑的学有所成者。

文学清谈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禅宗的本体论与道教和玄学的本体论不谋而合,并且继承了魏晋清谈之风,使得魏晋清谈以宗教崇拜的方式保存下来了。

3、大乘原始佛法基本上是小乘佛法的学者化,需要较高文化,而且37品对实际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要求,而中国是农耕文明,每天劳作时间比较长,没有时间修三十七品,读书人主业是治国做学术,也没有时间修三十七品,于是禅宗将三十七品山寨成其一品,就能很好地满足农耕文明的需求,符合中国古代实际。禅宗冒充见性,也能给信仰者以实际利益。

4、禅宗继承了大乘佛法部分哲学思想,将其糅合到本体论中,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口味,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青睐。

文学清谈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禅宗艳压群芳的原因

  • 它除了沿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具有见、闻、嗅、味、觉、知等辨别作用)与外境直接联系外,还提出第七识(末那识),能够起思考作用,是连接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纽带。
  • 第八识意为“根本依”,是前七识的共同依据,它包藏着形成外境的有漏***和佛性***(无漏***)。
  • 只有从根本上消除有漏***,才能免于轮回之苦,使无漏***通往佛国。
  • 玄奘在印度参加大辩论,利用《唯识论》这一套思想武器战败论敌,载誉而归。
  • 后来他把“唯识论”一套在国内照搬出来,结果是对牛弹琴。
  • 法相宗只流传三十多年就衰落了。
  • 佛教是世界宗教中经书最多的宗教。
  • 基督教只一部《圣经》,***教只一部《可兰经》(一译《***》),而佛教的经书可充斥“经藏”一库。
  • 浩繁的佛经跟简易的实用理性在中国人面前显示出巨大的反差。
  • 禅宗就在这时站出来否定佛学的繁琐哲学,广受中国人的欢迎。
  • 它艳压群芳,一枝独秀,以至“禅”最终变成中国佛教的别名。

2.惠能与《六祖坛经》

  •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以来,传到第五代便是唐朝的五祖弘忍。
  • 弘忍有得意门生神秀和惠能。
  • 一天,他叫***们各做一偈(讲解佛经的韵文)来考考他们对禅的见解。
  • 神秀写道:
  •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惠能读罢这首偈,旋做一首反唇相讥: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惠能见解透彻:***皆有佛性,凡俗身心本来空有;
  • 悟道成佛者有何尘埃可染?
  • 于是弘忍将衣钵传给惠能,惠能当上禅宗六祖。
  •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惠能在广东曹溪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命惠能的***法海将其话语记录下来;
  • 这个记录本就是著名的《六祖坛经》。
  • 《坛经》先交代该书缘起,随后,惠能从自己的身世说起,讲述参学佛法的经历,阐发禅宗“顿悟”的教义。
  • 中国的佛教著述称之为“经”的,就此一部。
  • 同时惠能成了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 神秀一派盛行北方,主张“渐修”,称“北宗”;
  • 惠能一派盛行南方,主张“顿悟”,称“南宗”。
  • 中唐以后,惠能的***神会等人在辩论中击败北宗,获取禅宗正统地位。
  • 这部别人记录,带语录性质的《坛经》,不料开禅宗语录一发不可收的先河。

3.从《古尊宿语录》到《五灯会元》

文学清谈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但是人毕竟是语言的动物,禅宗不写佛学专论,却产生出一大堆另类的禅学文字——语录,语言就这样给禅宗开了个大玩笑!
  • 宋代,随着一位又一位禅师的语录大量出现,产生了集众多禅师语录之大成的综合性汇编。
  • 宋僧赜藏主集辑的《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就是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编著。
  • 佛门称僧众中德尊年长者为“尊宿”。
  • 该书收录上自惠能的***南岳怀让,下至南宋佛照禅师,总共四十余家唐宋禅师的言论,既录散体的口语,也录韵文的偈颂;还有禅师简历、塔铭等。
  • “语录”还记禅师简历,以后就发展成一种新的体裁——以传记形式收录禅师一生的重要言论,此种文章体裁为禅家所独创,叫做“灯录”。
  • 北宋景德元年,东吴道原编撰《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开禅宗一系列“灯录”的先声。
  • 尔后,北宋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悟明的《联灯会要》、正受的《嘉泰普灯录》等纷纷仿效,“灯录”的阵容愈发壮大。
  • 南宋淳祐年间,灵隐寺的普济把上述五“灯”删繁综缀,撷取精要,编集《五灯会元》二十卷。
  • “灯录”按照禅宗的师承法嗣的源流脉络编列章次,每位禅师列一单篇,每篇记该禅师的简历与语录。
  • 所以说,灯录的文体介于传记与语录之间。
  • 由于编排原则相当于世系宗谱,因此可以看作是禅宗的一种修史方法
  • “灯录”的字面意思正是如此,是“传灯录”的简称。
  • 道原宣称:灯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譬犹传灯。
  • “灯灯相续,派别枝分,同归一揆”。
  • 也就是禅宗思想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