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与文学理论相关的专家人物

  1. 胡适、林语堂、鲁迅谁的文学造诣更高?
  2.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文学理论?
  3. 如何理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文本”理论?

胡适林语堂鲁迅谁的文学造诣更高?

胡适白话文之父,近代中国文化革命先驱,影响之深远,绝不是单纯文学作家可以比拟的,不谈政治立场的情况下,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

能此问题的太少了,因为回答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首先这三个人文学作品都通读过,对他们语法,结构故事艺术性一目了然,并具备一定的文艺评判水准,否则,作出的判断也是一叶障目。

1、胡适的介绍

与文学理论相关的专家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1]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2、林语堂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与文学理论相关的专家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鲁迅的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与文学理论相关的专家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三者共同之处

(1)、都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2)、都是二十世纪的文化、思想,观念的带领者。

胡适先生爱权,

林语堂先生爱财,

鲁迅先生爱骂人,

胡适以白话方倡导者,北京学校长,想做中华民国副总统。

林语堂翻译家,传播西方文学,思想,新道教,四一五十5年代到南洋揽钱的丑事,林先生晚年不保名声。

鲁迅先生是以散文杂文短篇小说著名,国人太熟悉了,课本上都有,"三个伟大",在生前骂遍文坛大部分人士,包括前胡适,林语堂二位。

三位都是那个变革时代的弄潮儿,至于文坛成就,咱后辈小生不敢评论,所谓文无第一,有何意思,没啥意思。


谢谢邀请!管窥之见,斗胆一评!

我觉得,只有鲁迅先生称得上是集大家者,他的思想是宇宙级,他的观察是显微级的,他的描绘是魔幻级的,他对文字的运用拿捏堪称是登峰造极的!……所以说,在中国的文学(白话文)史上是难以企及的,所有人只能虔诚地望其项背!如果把鲁迅先生称为文学巨匠,那么胡、林二位先生称为大匠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非把胡适先生和林语堂先生做一个硬性比较的话,我认为他们各有千秋。胡适先生的文字思想针对性特别强,个性比较鲜明,读着他的作品你似乎感觉到“为了明天,为了明天,为了明天!”越出于纸面!多研究点问题,少弄些不太相干的!这也许是对他风格的最好总结和写照吧!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文学观赏性非常的强,像葱葱小草、像汩汩溪流、又像那伟岸的参天大树、兀然而立的苍石……娓娓道来静静凝思细细聆听,咏物言志启迪心灵润物细无声……令人好不惬意神怡!

三位巨人都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和精神遗产。斯人已去,圣魂永存!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文学理论

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先生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在文学方面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①主张学以致用,关注[_a***_]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②主张"工商皆本"。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行为有所监督。

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扩展资料

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作为浙江史学的开创者,黄宗羲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浙东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看法。做为一个儒者,黄宗羲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一个“经世致用”。在他看来,史书所载绝非仅是史料一堆,而是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补历代史表序》)。

所以,研究历史既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更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种治学目的,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褒贬于史”,他认为史必须扬善惩恶。如果善恶不分,忠奸不辩,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史书的作用之一,即必得发挥其特有的扬善惩恶功能

黄宗羲对明史的研究就其著述成果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撰的《弘光实录钞》四卷、《行朝录》三卷;二是搜集史料选编的、卷帙浩繁的《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四百八十卷的《明文海》。

在明史的研究中,黄宗羲形成了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黄宗羲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

黄宗羲(1610-1695),浙江绍兴人,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个人认为读黄宗羲,就应该从他的政治主张、文学态度、史学观点和哲学流派去深挖其思想理论精髓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首先在政治主张上,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文学态度上,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第三在史学观点上,黄宗羲的史学研究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其次十分注重真实性,再者十分注重史学主体即史学家在治史中的作用。

最后在哲学流派上,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开创了我国编写学术思想史的先河,标志着“学案体”臻于完善和成熟,基本上把所有明代重要思想家都包罗进去了,既叙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各派,又叙述了以吴与弼、胡居仁、娄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各派,既叙述了吴与弼、王阳明等唯心主义思想家,也叙述了罗钦顺、王廷相等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哲学史专著


如何理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文本”理论?

谢邀!西方人的思想,无论用什么新名词,其中心论点始终都围绕着灵魂与上帝。这点就像是中国人始终围绕心与自然

现在先说德里达先生的解构主义。说实话我对德里达了解不多。但从整体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思想已经陷入了困局。他们一直想方设法,希望能走出‘’上帝设计的困局‘’。而事实,西方哲学们用尽一切办法始终都无法冲出牢笼。虽然他们美其名曰:哲学。但实际上是:‘’死学‘’。如果不是现代科技挽救西方,那么西方早就没落。没落一词正正是西方哲学家们前瞻性的预感和担忧。正因这一点,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东方大国。希望能在中国人的身上找到突破口。

相比中国哲学,其最***的是:发明了以八卦为基础的《易经》,为此中国人在无意中之中摆脱了神教的统治。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思想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获得了解放。就其核心来论,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其梦寐以求的目标。不管目标能否实现,但在思想上与西方相比已经领先几千年。

综合而论,因为西方哲学的局限性,所以左右了西方哲学们思想性的发挥,从而迫使他们以散点的形式表达自已的情结。而中国的哲学家们,由于不擅于挖掘和创新,从而无法实现再超越。由辉煌走向衰弱,结果使整个系统慢慢接近瘫痪。再说,西方人明白系统的作用,但无法制造系统;而中国人本身有系统,但不懂得运用。也许缺陷需要中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