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模板

  1. 为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

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情感里?

文学文化表现的载体。

读国外的文学之前,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不然,很难设身处地的感受到。

你像西方人看我们四大名著,也是很费解的。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模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样的,我们现在看西方的《红与黑》,《简爱》,《傲慢与偏见》,当然也能看得懂,却也会觉得很遥远,无法沉浸在那个陌生的英国文化里,这是很正常的。

建议你在看国外文学前,先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对历史有个大致了解后,再判断是否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感兴趣,会好些。

文学作品有三个基本特点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模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第二: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构

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模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终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具有启发性和美感。

为什么读不下去呢?

1:读一本作品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

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20世纪50年代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模***式”的一切,人们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理解书中所表现的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

2:不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故事传说都会对创作者产生影响

之所以觉得外国文学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语言不通。外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传统习惯、表达方式、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感知不清,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捉摸不透,会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不能认同,故而觉得难懂、费解、吃力。

其次,来自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其本身的质量没有保证,海量的文学作品谁优谁劣,本国读者尚且弄不清楚,何况是外国人。读不通,很可能是作品本身太过差劲。

至关重要的是,译者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力。作品的内容需要是译者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翻译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原作品的再创作,很大一部分来自译者的同化、润色、发挥,翻译作品几乎代表了译者各个方面的水平。

看外国文学作品,拖沓冗长是通病,狂话连篇是特点,不知所云是常事。那可能都是翻译的原因,没有很好地变通,没有恰当地转化,没有大刀阔斧地修剪。

作品给人的印象如何,与译者有直接的关系。几种译本一对照,优劣立显。上学时课文中学过的一些外国文学,至今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比如法布尔的《蝉》,莫泊桑的《项链》,译得非常好,比后来见到的其它译本不知要好多少倍。

感觉外国文学作品艰涩难懂读不下去的,多半是译者还处于翻译的幼稚期,说不定就是在搬着英汉字典一字一句地直译,当然不堪入目。


一、传统文化不同。

外国人的传统文化比较开放,直率。中国人的文化比较含蓄,委婉。比如:外国无工作的人叫“失业”,中国人叫“下岗”;外国军人在弹尽粮绝时可以选择投降,以保全性命,中国人则是人在阵地在;外国人吃西餐,常用刀叉,中国人吃中餐,常用筷子等。

二、称呼不同。

外国人称朋友为“亲爱的”,以示关系好,中国人直称朋友姓名,以示亲密;外国人对亲戚的称呼与中国人也不同,外国人对父母与中国人对父母的称呼也各有所异等。

三、感情不同。

外国人对人淳朴,中国人对人两面三刀;外国人对妻子不忠,花心,中国人讲求从一而终;外国人喜欢发明创造和冒险,中国人喜欢耍小聪明和保守等。

四、与作品的质量也有关系。

外国人的作品也有好有差,好的作品也很有吸引力,让人难以怀记。比如:小时候我读的日本连环画《鬼姐》、《小雪》;俄国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西班牙的《小癞子》等作品让我记忆颇深,至今难以忘怀。

由于以上等原因,当然,这当中也有例外。我们阅读国外文学有时不能进入作品状态,情感无法沉浸其中,也很正常。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阅读外国文学,我觉得主要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二是文化的壁垒。

先说语言的障碍。翻译的最高境界用三个字来概括:信、达、雅。信就是严格依照原文,忠实传达作者意思。达就是语言流畅,文字通晓明白具有可读性。雅就是选词得体,追求文章的简明优雅。同时做这三点并不容易,实际上同时具备“信达雅”的外文译本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语言的障碍让非母语读者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这也是读者无法完全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的原因之一。

再谈文化的壁垒。每一种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向西方人解释“先天下忧而忧”与向东方人解释“领主的领主就不是我的领主”一样困难。读者在阅读非母语文本时常遭遇文化壁垒,如果对[_a***_]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往往会发现难以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真实用意,进而导致不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